以德服人——刘备
三国鼎立之时,群雄并起,这里我先将以德服人的刘备拿出来详细分析。
第一,最直观的必然是他宽仁爱民,礼贤下士,讲义气的品行。《三国演义》中对这一点描述地淋漓尽致,最著名的必然是他刘备惜才摔阿斗的故事。话说赵云奉命保刘备家小,在张飞的掩护下,冲出长坂坡,飞奔二十多里找到刘备,递上阿斗。刘备见后将阿斗摔在地上,愤怒地说“为了这孺子,差点损失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将阿斗抱起。这里虽然有夸张之举,但刘备对赵云的敬重与爱惜跃然纸上,这种肝胆相照的感情,让赵云大为感动,效忠蜀国。此外,刘备对徐庶的不舍,立马于林前眺望:对诸葛亮这种贤才的极度渴求,谱写三顾茅庐的经典佳话。另有刘备携民渡江的故事,老百姓们都愿意跟著刘备逃亡,是因为刘备对他们的善良,宽仁。再者,桃园三结义;还有刘备将国家事务大都交由诸葛亮打理,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等等
第二,刘备也是个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领导者。刘备更是枭雄,有枭雄的狡猾、雄途大略,巧用许多骗术,骗曹操,骗荆州,更有“哭出来的江山”。如此,刘备的足智多谋也已深入人心,最著名的煮酒论英雄,刘备为了伪装自己,保护暗地里的反曹联盟,到田里种菜,假装是自己胸无大志,愿安守本分。在论英雄是故意漏下自己与曹操,让曹操不起疑心。关于刘备的武义,在书中也有不少的片段,如黄巾之乱,刘备率兵出击,大胜敌军;在马上射箭,将孙仲射落马下。更有三英战吕布,关、张与吕布战得难舍难分,待到刘备持双股剑策马奔入,才将吕布战退。说他骁勇善战,他一生之中也有许多的惨败,但他依然不气馁,不放弃,这是英雄所必备的品质啊!
第三,有雄心壮志。除了上文提到的在煮酒论英雄时故意隐瞒自己的野心,还有黄巾之乱,民众流离失所,千里无鸡鸣。刘备见状便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他决心要帮助百姓,让他们走出瘟疫、无家可归的痛苦。这也更加反映了刘备宽仁爱民的品行。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刘备进行了充分的美化,他认为,这是一个明君,是他心里的宽仁爱民,以德服人的真正君王。
乱世枭雄——曹操
曹操可真谓乱世之枭雄也!
第一点,必然是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与文学造诣。历史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曹操渴望征讨乌桓,平定北方。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到后来一统北方。曾有评论说“可以否定曹操的人品,但没有人否定曹操的文学贡献”我们学习过很多他的诗中也都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比如老当益壮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触景生情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对天下贤才得渴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二点,生性多疑,残酷好杀人,奸诈。诸葛亮对曹操也有评价: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作者在《三国演义》中,把曹操称为奸雄。他的奸不只是对外人更有对同窗。如许攸问粮时,他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隐瞒军粮数量,许攸诚心来投,曹操却满口谎言,虽说是警惕,但未免未过。曹操好杀人,“梦中杀人”常常把侍卫的命看贱。还有"颍川之战",曹操不分敌我“大杀一阵,斩百万首级”。最令人可怕的是,他还下令不但要夺一城,更要屠城,这与刘备的携民渡江形成鲜明对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最鲜活的写照。
第三点,重视人才。这一点曹孙刘三位都有明显的体现,但曹操的做法与他们有异。刘备是十分看重品德,品行上有污点的人一律不用。但曹操不一样,只要谋事有谋略,他就用,他在做决议时往往会召集门士来提意见,但他不会让某些谋士本人去办,他会让自己的亲信或亲力亲为。这一点用人确实比刘、孙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对他人才战略的最好描述。
有谋略,是机智的领导者。如他们在征讨时,一直没有水喝,曹操急生一计,指着前方说那里有梅子,最后这支军队才成功地完成征讨的目标。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被罗贯中进行了深度的塑造。曹操的奸诈、多疑是时代的产物,他本人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原本他也热爱生活,但战争残酷,他必须顺势而起。因此他个性鲜明,是一个伟大的阴谋家和野心家。仍是乱世中的奸诈枭雄!
高一十二
陈科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