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了一天,习惯性的打开朋友圈,百无聊赖。
哗——加载了好长时间,接下来出现了长长的一条,各种晒图,各种转发,好不热闹。
1. 啥事都要记录发朋友圈的w小姐,一如既往po图晒娃,娃又哪里语出惊人。又去哪里吃喝玩乐,又或是感叹人生苦短,又勉励工作鸡汤满满。图片滤镜也和以往高度一致。
她这朋友圈节选打印下来做成实体书成册倒是一门不错的生意呵呵。
w小姐是我的同事,为人及其冷静,完全看不出朋友圈里的那般母性泛滥和感性成灾的样子。电梯里遇到了,有些高冷的点一下头,然后就是沉默的尴尬的一分钟。不过同事无论是谁,芝麻点大的事发个朋友圈,她必第一个点赞。随后就是一条条你来我往,似乎她俩关系好到要让所有人都知道。
这样的人,活在所有人的朋友圈里。
应该已经有很多人写过关于朋友圈的文章了。这玩意刚诞生的时候,晒晒生活和美食本来无可厚非。随着朋友圈好友成分的越来越复杂以及【分组可见】这一历史性功能的开发,朋友圈里朋友的意味不再纯粹了。
心情不好,发一条朋友圈,抱着想让全世界陪我一起失恋的心情,但又不愿全世界看透失恋的真相。编辑完后选择分组,发完之后24小时内还必删。这就是朋友圈的真相。
你只能看到别人想让你看的。你也只能感受别人想要你感受的:羡慕和嫉妒。
2. 去年我曾尝试过关闭朋友圈功能一天。结果那一天跟瞎子和聋子似的万事皆不知。国际国内新闻可以通过软件浏览,但最新最热点的东西似乎屏蔽了朋友圈就再也get不到了。例如之前被刷屏的papi酱,迅速的爆红成为了同事朋友们的谈资。
对了,“谈资”这个抽象无形的词才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道隔离门。
“你竟然连这个也不知道?!这可是最新的XXX”
“你真凹凸(out),你还是不是90后啊”
“什么什么什么?XXX的老公给她买了卡地亚我怎么不知道”
估计几轮过后,对热点最凹凸的那位就被自动淘汰出同事圈了。或者也可以选择奋起直追,恶补朋友圈历史以及各种公众号推送的最新消息,成为同事眼里的miss know it all。
其实刷不刷朋友圈,生活又有什么变化呢?即使是微信推送的碎片化阅读,读完又真正记住了多少?那些加入收藏夹以后再看的干货,又有哪些真的被再次打开过?刷完别人的幸福生活,哦字心头干我何事。小视频的诞生让丑娃娃们都动了起来,除了烧流量还有谁会感同身受对你家娃的喜欢?
刷不刷朋友圈,社交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点一个赞,就能换来别人的真心吗?或者说次次点赞,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而不被戴上个“点赞狂魔”的帽子吗?留言不知道留什么但又想留下“朕已阅”的足迹,谁知对方觉得不熟,只字未理。尴尬只有自己知道。时间长了,也没必要凑上去跪舔,该删的删,别期待着有朝一日别人会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