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了电影《消失的她》,反转的剧情和惊心动魄的声效,让我有种莫名的窒息感。对人性的失望,似乎从我学习法律这个专业起,就已经开始。大量地接触大案要案后,大概早已经司空见惯。而我看完想到的,是另外的一些事。
我记得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第一本买的辅导书叫《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那时候通过不断地对比仿照各个词,从而掌握了大量的词语。买过的书其实不少,但是让我感觉自己的学字学词突飞猛进的就是这本书,至今仍旧印象深刻。我特别记得那些看似一样的词的背后细微的差别,通过掌握细微的差别明白了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当然,随着时间更迭和岁月变迁,我早已经忘记了千千万万个词里,究竟还存在哪种不同。直到最近在一档综艺节目上,hold住姐谢依霖说,整个她生养孩子的过程中,她是幸福的,但她不快乐。几乎在瞬间,脑子像短路一样,在看似都认识的字里,我居然恍惚地不知道她想表达的意思。幸福和快乐不是近义词吗,怎么还“但”?我依稀想起小时候那股一探究竟的劲儿,大概已经遗失多年,消失于时间的缝隙中。
百度上关于“幸福”的解释是:“幸福,是一种能够长期存在的平和、舒畅的精神状态,评价标准是目标值(预期)是否能够达成,关键在于目标值的选取和达成目标的能力,二者重合后即可实现,目标值等于能力上限时达到极值。”而百度上关于“快乐”的解释是:“快乐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是由内而外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比喻人的一种开心、高兴的状态。”
通过寻找细枝末节的差别,我找到的关于幸福的关键词大概是“长期存在”,而快乐的关键词是“状态”,大概是一种短时间的愉悦的暂时的感觉。
刹那间,我就明白了谢依霖说的那句话的意思,也理解了电影《消失的她》里李木子面对何非的选择。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一时的快乐时,是很难拒绝的。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眼前的苟且,是因为超越感性和原始本能是需要强大的理智和清醒去克制和克服的。
读一本书,栽一棵树,写一首诗,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这些都需要时间和耐心,但是遗憾的是,人心很难忍受长期看不到正反馈的煎熬。所以很多人都醉心于“即时满足”,不懂得“延迟满足”的意义。
最近高考成绩出来,莘莘学子们正在为报考专业烦恼。冷门专业“哲学”赫然出现在榜单里。诚然,哲学确实不好找工作,但是哲学却恰恰是长期主义的最佳践行者。以前我学哲学的时候,觉得是一件最无用的事情。直到这么多年过去,当那些星星点点的理论,通过行动的串联成为如今的实践,才发现,其实它早已化为明灯,在默默地为我指引方向。哲学,它能让人看清欲念的矛盾性,扩大一个人的内核,而不是熬时间、等运气。
记得作家张磊在他的《价值》一书中写到,“于个人而言,长期主义是一种清醒,帮助人们建立理性的认知框架,不受短期诱惑和繁杂噪声的影响。”所以,外面熙熙攘攘,要不时提醒自己,沉下心,静下来,听听内心的声音。而长期主义,有时正是需要不停地与自己对话,不断等待。
等待,其实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事情。有时候需要等待一年,有时候需要等待十年,但它极有价值。它的价值在于出发点是自己的内心,选择的是自己的方式,是能够让我们有幸福感的东西。
电影《消失的她》里最令人感动的大概就是李木子和沈曼的闺蜜情感,让人动容。而沈曼让人羡慕的,是她拥有一批志同道合、靠谱忠诚的艺术伙伴。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身边有一帮互相热爱、真诚靠谱的人,一起做有意思的事。李木子想要的海底星空,让她葬身于其中,她可能到死都没有明白,“选择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
对于何非而言,平凡如他,也一直在追求一种短期的快乐,例如赌博。他以为他的对手是那个叫“K”的人,其实不然,他始终没有明白的一点是,对手会消失,真正的敌人是他自己。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罗曼罗兰说,认识的人越多越喜欢狗。我赞同但也保留,认识的人越多,就越明白人性的弱点;越明白人性的弱点,就越珍惜那些宁愿克服自身弱点还选择和你站在同一战线,理解你支持你的人,这种人叫有同理心的人。即使这种人,凤毛麟角。
拥有同理心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拥有同理心,就是懂他人。他们理解亲人、爱人、合作伙伴,甚至理解竞争对手,懂得换位思考,怜悯他人困难境遇,真正站在对方的处境来感受和判断。何非,缺的就是这样一种能力,而他狭隘的零和游戏,也击垮了他最后的良知。
看到最后,既难过又愤恨。我们的社会,想减少像何非这样的人,大概还要从教育我们的孩子抓起,从根本抓起:“一个社会的今天,靠经济;一个社会的明天,靠科技;而一个社会的未来,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