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跟一个学设计的大四师姐聊天,谈起毕业找工作的问题,平时活泼逗逼的她突然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哎,最近一直在投简历找工作,累死了。现在找了一家刚起步的设计公司,工资不高,除去吃喝住感觉都没啥存的了,我们班那些同学,进的都是大公司,月薪几万块,感觉生活不易啊,好迷茫…“
“慢慢来嘛,毕竟是刚起步的小公司,等以后发展起来工资肯定就加啦。”我一边安慰她,却一边在心虚。
想想自己的未来,好像跟师姐比起来,更没有方向。
2.
经常从身边不同的人口中听到各种不同的故事,而每当谈到和工作以及梦想挂钩的话题时,迷茫,往往是其中听到的最频繁的一个词。
想来也是,二十多岁的年纪,刚开始认识这个社会,周围的一切让我们眼花缭乱而又倍感新鲜,我们一边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拼命想要去体验和尝试更多的东西,一边又徘徊失意,毕竟光凭着一腔热诚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还无法让我们想要的生活扎根占地。
梦想与现实,抱负与迷茫。当现实不再是晨间剧里所向往的元气满满的未来的时候,我们抛开繁华的假象,在综合个人选择,家庭责任,世俗眼光等一系列条件,将那些曾自以为无限的可能性一个个否决之后,突然陷入了手足无措的境地。
你突然不知道,你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若是把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归类,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得过且过型,全然不管明天未来;一类是目标清晰方向坚定,对于人生和未来有着良好的规划和安排;而另外一类,则是有一定的目标却又看不见明朗的未来,渴望变得优秀却又难以达到想要的成就,时而颓唐失意时而斗志满满。对未来大多有着美好的设想,却又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状态飘忽不定,很容易热血沸腾,也很容易沉沦受伤。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属于最后那一类。
4.
前天晚上,在经历了和父母长久的拉锯战之后,终于决定坐下来跟他们就未来的规划谈谈。逃避了很久的问题,在经过反复的思想挣扎之后,总算是将自己从完美的浪漫主义幻想中揪了出来,开始认真而又切实的思考有关近在咫尺的未来的东西。
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直以来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过理想主义。
记得以前,每次打开豆瓣APP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这个也喜欢那个也喜欢,可真正深入去钻研和了解的东西,却少得可怜。
现实生活中亦是如此,兴趣很多爱好很足,表面上看起来充实丰富。可那些兴趣,都只是停留在兴趣的层面。
浅尝辄止泛而不精的东西,最多只能作为打发时间的闲情雅致。而可以用来支撑生存的资本和梦想的底气的技能,真正说起来,还找不到一件。
就像一个喜欢的作者文章里所比喻的:“身上背满了刀,却没有一把是锋利的。”
“最怕你的能力,不是你的武器,还蒙蔽了你。”
看过那篇文章之后,我把这句话,摘抄在手帐里最醒目的位置,用来提醒自己。
5.
自我解剖的过程,如同把自己内心最阴暗的地方挖出来晒太阳。羞愧之余,却也卸下一些包袱,倍感释然。
冷静下来之后,突然发现父母,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通情达理,她们不过是怕我们受伤,错就错在用错了方式,因而让我们从一开始,就带着抵触与抗拒选择了对立面,把他们的爱抨击得不留余地。
6.
卢思浩说:“我们都到了一个略显尴尬的年纪:都不在那么年轻了却也没有足够的成长;想要依靠自己却发现还差一点;都想要往前走却发现前路漫漫,前有迷雾后有压力。可即使迷茫尴尬,时间依旧拖着你。总有一些时刻你不再相信了,刻在心底你还是会有所追寻。我们都跑不过时间,我们只能跑过昨天的自己。”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大大小小的迷茫期。在那一段特殊的阶段里,那些真真切切的胆怯自卑痛苦绝望,无论你再怎么伪装坚强乐观,都无法做到真正的一笑释然。
这些时候,不妨慢下来,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接纳和感受那些失意的来源,不逃避,不躲闪。对于别人的建议,不必浮躁抗拒;而面对自己,也不需要高估或低贬。遇到拐角的死胡同的时候,不妨把心里的问题都搬出来,打扫归位的过程里,问问自己,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到底想要变成什么样子?
7.
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总比盲目而不自知的愚勇要好得多。我一直这样觉得。
迷茫不可悲,可悲的是,除了迷茫,你什么都干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