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需要回过头思忖一会儿才能把走过的路看清楚,于是惊异于它脉络的清晰。你可以从偶然性看到必然性,又得出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影响性格的结论。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行者,以不同的姿态走过人生,虽然时而回头看清来时的路,却未必能看懂归途。
朋友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去世,丢下没有工作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追悼会上,大嫂的每一声抽泣都将渐次沉寂的悲伤搅动摇晃起来,因而更加难耐。
这几年,朋友们的生活好似相约着起了重大变化甚至变故,连带着各人的性格、人生态度也迥异起来。我想,这个年龄段或许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期,有的人总结完便不再继续,而继续的人也多半已换了付心肠。至此,我们勉强可称已阅尽人生百态。那么,有个问题可曾想明白: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玩俄罗斯方块的人都有这个经验,当速度越来越快后,不论之前摆放得如何妥贴、消除得如何干净,只要一两块安放不到位,接踵而来的方块便会急遽掉落堆积,没有缓冲调整的时间,眼睁睁地Game over。
人生是否也是如此?你平静平常地生活着,自以为离承受压力的极限还很远,然而一场偶然的事故、疾病,便可能将人直接推入谷底,天云色变。
对于逆境,偶然和宿命是最容易寻到的答案。前面那位离世的朋友自己也是幼年丧父,雄心壮志不敌一抷黄土,仿佛命运无可抵挡的轮回,然而这却不是我希望的答案。
约翰•斯坦培克的《伊甸之东》是我最爱的书之一,其中的核心是对于《圣经》中一段文字的探讨。该隐因杀害了兄弟亚伯被上帝流放到伊甸园的东方。上帝对他说了一段话: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他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他。
书中有个叫老李的人对“却要”两个字产生了疑问,他认为“却要”意味着一种保证,上帝保证该隐有能力制伏“恶”。老李找到了另一个不同的译本:你“务必”制伏他。这不是保证,而变成了命令。如果说“却要”是一种宿命论,“务必”则将人置于神权之下,只有服从的份。
老李对原文的意思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于是几个人开始学习希伯莱文,以期弄清初始的含义。经过两年,他们找出了答案,答案竟然是“可以”!如果说“你可以”制伏恶,那当然也意味着“你可以不”去制伏它。
路是敞开的,选择的自由与权力在你自己,人与神平起平坐。人生如此,你可以将一切归于命运的安排,以省却自己的思考与责任;也可以选择更为丰富动人的生命旅程,无论痛苦欢乐,由自己决定。自由也意味着无可推诿,所以必得坚强起来,没有懦弱的借口。
我猜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已经经历了中年,作出了人生的阶段性总结,对这段文字的探讨是他寻找到的最佳答案,也惠及了他的读者。
记得有篇文章中说,人应该为自己三十岁以后的相貌负责。我相信30岁后,我们才开始定位真实的自己。
我喜欢从照片看影视明星们的相貌变化,尤其是同一个人的青年和中年的对比。青春的光彩与圆润使得他们的相似度很高,男生俊朗帅气女生美貌可爱,眼睛里还藏着两颗星星。这是生物在求偶期的天赋魅力吧!
到中年时,青春的光泽褪去,真实的轮廓浮出,显示出个性的巨大差异。过去几十年的经历浓缩在眉头,郁结于眼角,若仍能让人感觉魅力非凡的,必定是由内而外散发的光辉。是的,你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