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啼鸦了。
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
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
起搔首、窥星多少。
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
秋太淡,添红枣。
愁痕倚赖西风扫。
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
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计无此、中年怀抱。
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
烟未敛,楚山杳。
蒋捷,宋末元初人。出身名门望族,三十岁时亡国,从此隐居不仕。
知道了大致的背景,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词了吧。
他远远听见乌鸦忽断忽续的叫声,抬头看窗外,鱼肚白的天空下,湖中的礁石小岛都透着寒意。秋天来了。
这儿的“鱼天”,我自己的理解是鱼肚白的天,也就是早晨天蒙蒙亮的时候,也回应了后句的“秋晓”。而“五湖”,有人认为是太湖,有人认为是洞庭湖。我觉得是洞庭湖,具体原因之后说。
第一段头几句,就是他在很早的早晨醒来了。“渺渺”,“啼鸦”,“寒生”这些字,都给人一种冷冷凄凄的感觉。可能也是境由心生吧?
他醒来以后就慢慢地回忆昨天晚上的场景。
“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这两句是本词中我最喜欢的描写。一张竹质茶几,一盏灯,一个人(显然指他自己)在睡觉,迷糊中听见路上有马嘶,不知是谁在深夜行走。
这两句用的字极素,又踏实,仅仅简单描绘了几件事物,却形成一个非常古朴而悠远的意境。
因为这时我们已经完全可以了解,作者当时是在途中,晚上于驿站休息。这两个句子之间有一种很微妙的对比和变化。屋内简朴的装饰(因为是在驿站),一个人在休息,听见路上有人赶路。一静一动,写出征途艰辛。
而另一种理解,“嘶马谁行古道”更像是他在梦中恍惚回到了白天自己赶路的场景,这个“谁”其实是他自己。这样一想的话,整个场景更有一种电影中闪回的模糊感,更有韵味,也更具情感。这时的“嘶马谁行古道”就不止是一个描述,而更是他内心对于羁旅憔悴的感慨了。
我在查资料的时候还看到有人从这个词的古刻本中考证,认为这儿的“灯”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灯,而是指马镫(古刻本中的是繁体“鐙”,应该是“镫”字的繁体,而不是“灯”)。我不清楚古代人夜间让马休息的时候卸下了马镫是不是会随身带去房间……但是这里把马镫和竹几放在一起,景象有点不美……所以我就还是选择理解成一盏孤灯吧!
他睡着睡着可能醒了,起来挠挠头,叹鬓发转白。这里的“星”应该是鬓间白发星星点点的意思。
后面几句也很有风味。“月有微黄篱无影”,不直接写月亮,而写月亮微弱浅黄的光芒,照着地上的篱笆,说明他是低着头看的,同时还看到了篱笆边的牵牛花,青青的小花朵,挂在枝条上。
这一句传递出的气质和前几句中的“竹几”、“古道”很一致,都有十分朴素的、淡漠的感觉,好看。
而他的心情呢,也是那样地静。有忧愁,有苦涩,但是很平,很静。
其实这首词我只喜欢第一段……每一句中都有情,却淡而隐,在沉静中让人有所感动。而第二段似乎直接了些,失去了那一股幽眇的调子。
人到中年,国破家亡,一句“与秋俱老”,沉沉的心灰意懒。鲜衣怒马少年时,又怎会想到如今这番中年况味?
第二段前一半伤时,而后一半则怀故。“万里江南吹箫恨”,用的应是“吹箫吴市”的典故。伍子胥在躲避楚王追杀的途中,盘缠用尽,因而在吴国都城吹箫乞讨。所以后世用“吹箫吴市”来形容街头行乞。
写下这一句的时候,蒋捷想必也正在经历着同样的冤屈、忿恨,和背井离乡的惨痛吧。
大雁在空中列队飞行。轻烟浩渺,而故国,很远。
“楚山”即泛指楚地的山(今湖南、湖北一带)。也因此我觉得第一段里的“五湖”很可能是指位于楚地的洞庭湖。
“秋太淡,添红枣。”秋天来了。家和国却都没了。秋天的味道太淡太淡,便有几颗红枣,又能增添几分过去的飒爽之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