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1.1 低水平勤奋陷阱:摘记更多的知识
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奋。
作者从自身读书经历谈起,规定每年必须读多少本书,每天必须要读多少页,为了完成目标,不惜废寝忘食。回看我们自己的读书经历,就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自己觉得好的句子就划线或者摘抄下来,为此我们的读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记录新知识的过程。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听过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一生。
1.2 读书方法的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1)为什么我们读书方法很低效?
阅读+画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记住这些孤立的知识点。而我们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
(2)如何更好地记住新知识?
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这里就引出一个原理——“记忆宫殿法。”
所谓记忆宫殿法,就是构想一个我们熟悉的场景,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到这熟悉的场景当中。
大脑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除了能帮助我们记忆之外,还可以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通过这个知识网,我们便能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事物进行分析和理解。
1.3 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
1.4 从读书到发现临界知识
(1)临界知识的作用
每一种临界知识,都是我们思考问题、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
(2)作者的思考方法
在不同的文章中讨论不同问题时会运用到复利、概率论、边际收益等概念与模型,有意识地和已有的模型进行联系,看看它们背后是不是有关联。
(3)作者的读书方法
当他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会主动去寻找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思路应用到哪些领域?”为此我们今后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否能够参考作者本人的方法。
2.1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更高效的学习,来自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假设。维茨金在他的《学习之道》中提出,人们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整体理论,一种是渐进理论。整体理论将学习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而渐进理论则倾向于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什么是习惯性防卫?
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要提升学习技能,第一步就要打破习惯性防卫。
(2)我们为什么会有习惯性防卫?
当我们遭受挑战的时候,会下意识的向外部找原因。把所有问题都归于外部因素,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基本归因偏差”。
(3)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
答案是建立“绿灯思维”。
我们想要通过接触新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得面对与自己过去认知不一样的地方。当我们在遇到新观点或者有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应该是在想:这些观点个意见可能有用,我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2.2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我们之所以想要快速成长,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变化得越来越快,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快是结果,不是原因。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哦,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
(1)“结硬寨,打呆仗”
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所以,我们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花大力气打通那些知识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来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
(2)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二八原理,我们要以慢为快,把80%的时间花在20%重要(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自己没明白的知识点)的问题上面。
3.1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所有的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而学习,就是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
3.2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1)反思不是总结,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则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2)反思在学习过程中的三个作用:
a.发现知识误区;
b.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c.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3)训练反思的三个方法
a.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b.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c.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3.3 以教为学
(1)以教为学,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在教别人过程中所产生的三个额外价值
第一,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从而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知识的过程。
第三,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的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对于知识的认知。
3.4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所谓心理表征,是指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例如下象棋,新手看到的都是车、马、炮,而大师看到的却是棋局走势与可能的策略。这里又引出一个概念——元认知。
(1)什么是元认知?
元认知(Metacognition)一词最早出现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简单来说就是对我们思考过程的思考。
(2)元认知与临界知识有什么差别?
元认知:思考的过程,应用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处理问题;
临界知识:思考的工具,用临界知识来处理问题。
(3)刻意练习如何与临界知识结合应用?
a.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
“划小圈”这个概念是从乔西.维茨金的《学习之道》这本书借鉴过来的,意思是持续、刻意地进行大量专注训练。
b.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
c.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4.1 记录
提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记录下来。
(1)如实地记录过程
(2)主动思考,挖掘看不见的关系
4.2 定期回顾
回顾是让我们过去的记录和反思价值倍增的过程。
4.3 付费购买
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增进认知程度。而影响我们提升认知效率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而是用于学习的时间。
(1)提升学习内容的质量——“买书”
买书是提升学习内容质量常见的方式之一。
a.作者的读书方法
买书不是为了看完书,而是更快速地寻找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探索如何消除知识阻塞。在看书之前,花几分钟时间阅读目录、前言和结论,目的是了解这本书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思路是什么,我所关心的话题他是怎么解决的?·
(2)增加有效学习时间——“买时间”
身边最常见的例子便是花钱订阅“得到”专栏栏目,古典的超级个体、李笑来的财务自由之路、万维钢的精英日课。所有的知识都是经他们总结得到,不需要我们自己花时间去摸索、去总结,只需要拿来用即可。为知识付费的时代显然已经到来,谁能更快的在某个领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便能够享受到知识付费时代的这波红利。
——本章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