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原称《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
“周”者,有人认为“周普无所不备”,就是普遍、包容一切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周易》称周,取歧阳地名。”歧阳在今天的陕西省岐山县,是周朝的发源地。大部分学者认为“周”是指周代,这种理解符合古代文献的记载和古人给书命名的习惯。
“易”是什么意思呢?一种认为,“易”是象形字,模仿的是蜥蜴;一种认为,“易”是日月构成,表现成阴和阳,也有人说,日字下面是勿。《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认为,“易”字的本义就是蜥蜴,蜥蜴以善于变化著称,卜筮之书称易,大概取变化之意。后人们说易一名而有三种意义:简易、变易、不易,都是对“易”意义的发挥。实际上,“易”的本义是变化。
从书名来看,《易经》就是周代的卜筮之书。也难怪昨天有微信朋友说我现在很无聊,看算命之书。不了解《易经》的人现在不少;从历史上看,一种倾向于把它看成是义理之书,讲天道和人事教训,《易经》包涵了很多生活智慧;还有人认为《易经》是一部历史著作。由此可见,《易经》一书性质比较复杂。
读《易经》开始感觉比较难,主要是不习惯这本书的篇章结构。古书一般都有篇和章来构成,《易经》不是,卦是它的基本构成单元,相当于一篇或一章。
“卦”是怎么来的呢?一种说法是把卦象悬挂起来,以便于人看;一种认为,占筮时,每得到一爻,把它写在地上,以便于记忆。古时候,没有纸张,占筮一卦后,赶紧在地上记下来是在正常不过的事。
画“一”横,代表阳;画“——”两短画,代表阴。它们构成《易经》一书卦形符号体系的两个最基本的单元。
《易经》这本书由六十四卦组成。第一到第三十卦为一部分称为上篇;从三十一到六十四卦为另一部分,称为下篇。六十四卦的基础是八卦,八卦被称为经卦,六十四卦则被称为别卦。八卦两两相重,便构成了六十四卦。八卦是三画卦,六十四卦则由两个三画卦组成为六画卦。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可以区分出下卦和上卦。下卦和上卦相同的共有八个。每一卦都包含四项内容:卦象、卦名、卦辞和爻辞。
每一卦都有六个爻组成。这六个爻所占据的位置都有一定的称呼,从下而上,分别叫做初、二、三、四、五、上。《易经》把“一”称作九,“——”称作六。
《易经》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个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和爻辞。
这是学习易经最基本的知识,了解掌握了它们,就等于打开了易学的一扇窗,找到了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