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食盐已经完全实现了现代化,广泛采用了世界先进的真空制盐技术。食盐的生产厂家也遍布华夏各地,目前,中国每年的盐产量已达八千多万吨,但是只有十分之一供人们食用。其他绝大部分用于工业生产领域,创造着无数的精彩和辉煌。
但历史上的盐,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来探寻一下历史的咸味道吧!
盐的分布
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上,东部出海盐、中部出井盐、西部出湖盐,因盐而兴的城镇贯穿东西南北。江苏的盐城、四川的自贡、山西的运城自古就有盐都、盐池、盐城之称,分别是海盐、井盐、湖盐的代表。
自贡以盐井得名,其开采工艺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特殊地位。远古时期的四川盆地,曾是一个巨大的内陆咸水湖,就像今天的里海和咸海一样。气候逐渐炎热干燥使得湖水越来越少,积存在盆地的低洼地带,并被封存在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地下卤水层,卤水可以提炼盐。北周武帝时,釜溪河支流旭水河畔有口盐井叫大公井,因盐质特别好,成为向朝廷进贡的盐,因此叫贡井。1939年,自贡因盐设市,因自流井和贡井的缘故即合称自贡。
作为盐业城市,扬州的气质与自贡截然不同。这是因为扬州并不产盐,但却是一座曾经因盐商而富甲天下的城市。在汉代,江苏境内的两淮盐场,食盐可通过淮河水系直接远往中原;往南,它可以借助古运河进人长江,把食盐运销到长江流域更加广阔的市场。隋朝大运河开通,长江、黄河以及淮河、永定河、钱塘江等一条条粗壮的横线逐步由一条纵线串通起来。而扬州正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口,南临大江,北接黄淮,从这里可横穿东西,纵贯南北,是古代水运交通最大的枢纽。扬州在唐朝时代逐步发展成当时最繁荣的城市,被誉为“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
盐城作为一座盐业城市,因海盐而生。从唐末到宋代,盐城成为全国著名的淮南盐业生产中心。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征集四万多民工重修捍海堰。这条海堤北起阜宁,南至海门,绵延数百里,人称“范公堤”。范公堤扩大了遮蔽风潮冲击的范围,使得海盐生产逐渐稳定,并成为宋王朝财政收人的重要来源。
您恐怕想不到,盐城的第一位县丞名叫孙坚,是三国时期吴王孙权的父亲。而同时期资助刘备流浪军队的大商人糜竹、糜芳,本身就是往来于东吴的盐商。而到了元末,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张士诚,也是盐民出身的私盐贩子。
“食盐专营”制度
盐的奇货可居,使盐税在国家财政收入里的比重曾经占据半壁江山,具有显赫地位。食盐专营制度的发明者是管仲。凭借这一制度,使得食盐成为齐国的“化学武器”,并成为当时的霸主。
公元前685年,管仲当上了春秋时期齐国的上卿,这个官职相当于丞相。当时齐国有一大敌,就在它的西南方,楚国正凭借其深远的战略纵深和庞大的人口,觊觎着齐国的领土。管仲决定利用自己做生意的专长,先打一场贸易战。
齐国最畅销的出口货物是盐,而楚国虽然是春秋各国中领土最多的,地大物博,但就是不产盐,所以楚国只好硬着头皮在“国际”市场上高价收购食盐。当时燕国、吴国、越国的制盐方法是直接熬煮海水,产量和质量低。齐国沿海富有一种因海而生、含盐浓度比正常海水高四五倍的卤水,齐国盐工是用卤水制盐的,产量大、质量好。
当时,秦国的盐是“官制民卖”,政府亲自组织食盐生产,再将制成的盐售给各大代理商,代理商再卖给二级批发商,批发商再转手.....层层加价之后,秦国的盐已失去价格优势。而齐国的模式恰好反过来——“民制官卖”,私人按照官方的标准制成盐后,由官方统一收购。这些盐到了齐国政府手里就成了威力巨大的贸易武器。
管仲颁布法令将齐国的高山和大海统统纳人政府的管辖之中。政府组织专门的工匠砍伐山林、煎煮海水、生产海盐。他还大幅度提高海盐的价格,控制它的对内和对外贸易。这样,齐国很快就从垄断经营中获取了大量的财富,使过去偏居一隅的齐国一跃成为春秋霸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食盐专营”,管仲因此被后人尊为“盐业宗师”。
两千多年来,朝代更迭江山易主,但“食盐专营”制度作为主线,并没有偏离。今天,我国依旧保留着这一制度,但是它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已经微乎其微。
今天的“食盐专营”制度,其目的之一就是预防碘缺乏病,而预防的最好途径就是食盐加碘。新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此进行研究。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定点生产和食盐专营等方式逐步普及加碘食盐,目前已基本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盐分三六九等
盐是分三六九等的。海洋中的盐分结晶沉淀之后,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状态的食盐质地最佳。因产量稀少、运输不便,在古代只有皇族才能食用。而盐湖里天然出产的盐含有芒硝等杂质,所以它的味道比较苦。曾经有一个汉字“鹽”,就是专门称呼这种苦盐的。海盐则介于两者之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运城盐池就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统治集团和商贾所注目。《史记》中就记载了。
一个因盐而巨富的商人猗顿,猗顿在理财专家陶朱公的启迪下,迁居运城盐池附近,以在运城贩运食盐牟利,后成为“与王者埒富”的巨商。有一种说法说,陶朱公就是范蠡。自然凝结而成的具有特殊外形的形盐,则是封建国家礼仪的象征。虎形盐,象征的是威武,一直是祭祀等国家重要活动的珍品。
在周朝,虎形盐只有来朝觐天子的诸侯的飨礼才用,平日以伙酒为主或以吃饭为主的宴席就只能用散盐了。在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宋仁宗的御试题目中,还有一道关于形盐的考当时,形盐是大宴时招待贵宾的必备品。一直到清朝,形盐一直是国家礼仪的象征,并且排名在祭祀用品的第一位。
食盐走下神坛,源于20世纪20年代化学工业的崛起。作为化工之母,在五种基本的化工原料中,有三种是用食盐生产的,这就是盐酸、烧碱和纯碱。
新中国成立后,盐产业继续高速发展,盐突然向人们展示了它无比丰富的面孔,食用盐中就有盐分含量比较低的低钠盐、各种特殊味道的调味盐,用于冬天融化积雪的融雪盐,用于保健的有沐浴盐、洗发盐、足浴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