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公众号写了一篇推文,我觉得很有意思,就顺着这个话题继续聊聊自己的看法。
内容摘要:
1. 钢琴家孔祥东老师说,小孩子学音乐,最好的起步其实不是学钢琴,而是打击乐。
因为对音乐来说,节奏感比旋律感要重要,而且小孩子很容易通过打击乐,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和信心。
2. 那接下来该是钢琴了吧?他说也不是,其实应该再去学吉他。
学吉他有两个好处。第一,他不自觉地会去作曲,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
3. 第二,学吉他,马上就有冲动和小伙伴去组织一个乐队,不像学钢琴,很容易变成一个宅男。组织了乐队,他就会自然学会协作,学会去建立兄弟之间战友般的感情。
4. 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一种爱的能力的教育,这是在社会生活中完成的。一个人自我边界的扩展,既可以通过工具,比如说乐器。
更重要的是通过和他人的互动,和他人建立起稳固而和谐的关系。只有这样,一个人才会变得越来越丰富。
艺术,是陪伴孩子和我们一辈子的朋友。
☆节奏感比旋律感重要
这个观点我特别认同!
小时候,学校升国旗唱国歌的时候,我就特别着急,因为每次都是所有人把国歌唱完了,大喇叭上的音乐还没放完。
大喇叭都hold不住一群完全没有节奏的骚年……
到了每年学校的合唱比赛,就几乎是一场灾难了。每个班都和赶火车一样唱的越来越快,站在台前的指挥形同虚设,根本没人看他打的拍子。
而且负责指挥的不是班长就是学习委员,也没人管他会不会打拍子,有没有节奏感。
节奏感差其实没什么,可怕的是我们不仅不自知,还觉得节奏这事儿没什么大不了。
高晓松就曾说我们中国人节奏感极差,连拍手都拍不到一块儿!真的一点都没错!
☆小孩子很容易通过打击乐,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和信心。
这个观点我部分认同!
家里的熊孩子现在就在学敲鼓,我明显能感受到他从中的收获,尤其是对音乐的信心。
打击乐相对简单,(所谓的简单并非技巧上的简单,而是理解上的简单。)它只有节奏而无旋律,无论从练习还是技巧上,孩子都更容易接受。听得懂、学的会,他自然更有信心也更愿意学。
至于打击乐能建立对音乐的兴趣,我并不是完全认同。我觉得一切的理论都只是参考,最终还要以孩子自己的兴趣为主,他如果对钢琴有兴趣,家长也不能硬让他学打击乐吧。
兴趣可以发现,无法培养。所以,多多观察孩子的兴趣,再针对兴趣培养。
☆学吉他会社交,学钢琴变宅男
这个观点我完全无法认同。
如果学音乐是为了社交,这弯子是不是绕的有点太大了?并且也有些太功利了吧!
音乐是让人发现美的工具,并非社交工具!
BTW:弹吉他会在社交上加分,这是毋庸置疑的。年轻时候输给不少会弹吉他的竞争对手,说起来都是眼泪啊!
☆艺术,是陪伴孩子和我们一辈子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