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母亲问自己的女儿为什么不喜欢在人前唱歌了,女孩给母亲讲了这个故事。初中的时候她跟母亲还有一些亲戚在KTV唱歌,女孩一曲唱罢,那是个练了很久的歌,而且当时确实唱得很不错。然而她唱完时,他的妈妈做出了一个很离奇的举动,脸上挂着恶作剧的笑容,响亮地高声说:“唱得真难听”。听到这种话,所有人脸上都挂着很微妙的表情,可想而知大庭广众之下母亲的这句话对她的打击,后来女孩就不怎么开口唱歌了。
这件事在微博上好多人讨论,什么说法都有,有人说这位母亲有点过分,毕竟那么多人,女孩子面子薄嘛。也有人说女孩玻璃心,父母无心的一句玩笑话,何必当真。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我想说的是,上一辈人的生活经历在今天的社会,特别是教育子女的时候,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比如你看现在哪还有父母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叫二狗、狗剩,屎蛋儿,老话说”起个贱名好养活“,但这已经是上世纪的说法了,现在起这种名字上户口都是问题!
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经历,过年在家里的时候,如果有不熟悉的人在,被长辈突然喊了小名,是很尴尬的一件事。这就是时代在前进的标志,有些东西在现在的年轻人心里,已经完全不可爱了,而是避之不及的一件事。
回到上面的事例,那只是做母亲的一句玩笑话,她的本心一定不是觉得自己女儿唱歌真难听,甚至后来都不记得有这件事了。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她说的时候一定想不到这句话的利害程度,或者干脆就是“自己的孩子嘛!开个玩笑怕什么“。
可这样的想法,真的对吗?
我也是很爱唱歌的一个人,我妈是个比较文艺的人,年轻的时候也喜欢唱歌。我一直觉得自己五音很全,唱歌好听是遗传。后来上学了,特别是高中以后才知道,果真人外有人!长大以后,跟妈妈也一起去过不少次KTV,都是有她的朋友在,一般有长辈在的时候我不是很喜欢唱,总觉得有卖弄的嫌疑,都是实在熬不过去了,妈妈说,唱一首拿手的吧,这才拿起话筒,也不敢玩什么花腔,中规中矩的来一首老歌,自己本身也喜欢听。
很多次我都会发现,每每在唱副歌的时候,我妈就会很认真的看着我,而且唱完了,她一定会带头鼓掌,然后告诉我哪句唱的不好,所以直到现在,我对唱歌的热爱一点都没减弱,也是属于麦霸类型的人。我想,这和我妈妈从小到大对我的鼓励是分不开的。
我们在婴幼儿时期,还不记事的时候,肯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不管是搭积木啊、画画啊,乱涂乱写等,最终你搞一个什么东西出来,父母对我们总是喜欢的不行,把那个”疑似作品“,认真收藏起来,而且会保存很久,好像我们完成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艺术品似的。可为什么越长大,我们得到的这种鼓励越少?
归根揭底的原因,在于自己。周宏翔的《我只是敢和别人不一样》中有这样一句话:怎样才可以真正做到不计较呢?强大到让别人计较自己。
诚然,这句话放在家庭关系上是不合适的,但是大家一定有同感的是:无论你做得优秀与否,在家人面前找到的存在感,看似很紧密,其实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土崩瓦解。
也正是因为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才会让语言的反效果被放大数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亲人的夸赞和褒奖不会对你在社会上的切身利益有一丝一毫的提高,但是一句打击却会让你感受到比外人更深的寒心。
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大自己,不要去指望任何人,哪怕关系再亲密。活在蜜罐里不是一件好事情。
”真正对你好的人不会一直给你吃糖,只会提醒你糖吃多了会蛀牙。“——周宏翔
你的成功会荫泽你的家庭,你的七大姑八大姨,他们都会因此而对你刮目相看,当然不会吝啬几句夸赞之言,但是假如你没成功,或者此刻不尽如人意,倘若他们不能伸出援助之手,那就别把希望放在那几句貌似温情的废话上了。
存在感从来都不是谁给你的,再亲近的人,只凭语言的能量有时很微不足道,有时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