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俗事缠身,也不勤于写字了。写字这回事,倒也不是什么不堪重负的难事,相反,每次一忙碌,不管再怎么安排时间,每当敲键盘时,都会觉得自己在偷懒,因为在做一件耗时挺长,同工作学习无关,却又十分放松的事,心里又会责怪自己,怎么pre还没有做,研究方向还没定题,extensive reading的笔记又在哪里,暑期实习还找不找了,这么多事还要偷懒?于是焦虑把所有想法灵感统统赶走。
可是即便是焦虑,我仍旧抽空去看书看剧,写文一事就实在不能推脱了。
今天来强推一本书霍弗写的《狂热分子-群众运动的圣经》。是的,也许你不感兴趣,可是近日我对这些哲学向的文章,痴迷得不行。课业上的晦涩小说实在折磨我太久了,急需要一点新鲜血液来唤起我的写作欲望。《狂热分子》就是这样一打兴奋剂。
这本书从社会心理学上论证分析了群众运动和狂热者的心态,在群众运动盛行的年代里,它是解析个人和群体,自由和信仰关系的一记重磅炸弹!
“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并乐于看到它继续照原样保持下去,但失意者却会乐于看到世界急遽改变。哪怕我们自身的处境是由能力、个性、外貌或健康等个人因素造成,我们还是会坚持向外寻找理由。”
“相信人类本质善良和科学万能。这是一种桀骜和冒渎的信仰,思考方式跟那些着手兴建‘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的人相差无几,他们都相信:‘以后他们所有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一个人愈是没有值得自夸之处,就愈容易夸耀自己的国家、宗教、种族或他所参与的神圣事业”
霍弗质疑了所谓“团队使命感”、“信仰”、“群众运动”带来的自我麻醉。许许多多不能正确认同自我存在方式的人,需要通过一项“有意义的、神圣的事业”来证明自我的“存在意义”,通过表现出对某种团队运动的炽烈兴趣,逃离对“自我”的怀疑。尤其是失意者,越是不能认同自己的当下,越是期待这样的运动和情怀。一旦有群众运动贩卖“希望”,声称自己是“打开未来的钥匙”,那么失意者会毫不犹豫地跟从,如同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和一个贩卖精神鸦片的人之间产生不可避免的化学反应,以至于干柴烈火,不能自拔!
而一旦摘掉这些神圣光环,禁断鸦片,他们的生活立马陷入贫瘠和无意义。
以此,他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自由”并不适用于大众,这同尼采所说的“自由一旦到手,精神随即空虚”如出一辙。不能依靠自我来找到存在价值的人,潜意识下并不会“期望”自由,他们会渴望确定性!渴望同志情谊!憧憬那些“迥异于竞争性自由社会的东西”!
这里他还以基督为例,举例群众运动都有些相似的特性:“违反天性,违反常识,违反欢乐”“强调自我牺牲”“贩卖希望,否定过去和现在”“以信仰为名,具有煽动性”。
他们不会因为危险却步,不会因为障碍重重而气馁,不会因为有反面证据而困惑,因为他们根本否定有危险,障碍和反面证据的存在……信仰的力量不表现在能支使人移山,而在于能让人看不到有山要移……虔诚者总是呼吁别人应该用感觉而不是脑子去理解绝对真理。赫斯宣誓加入纳粹党时,对台下的听众说:“不要用你们的脑子去追寻希特勒;用心的力量,你们就会全都找到他。”
霍弗的言语其实是毒辣的,尤其在写对信仰和神圣事业的质疑上,用了许多历史上不光彩的群众运动案例,包括十字军东征等等。尽管他在序言里这样申明:
“各种群众运动有很多相似特征,并非暗示它们都同样有益或者有害。本书既不作价值判断,也不会表现爱憎。本书只是尝试去解释,是以建议和论证的方式提出的。”后头又补了一句“哪怕我的口吻看似斩钉截铁。”
这么说就有点小虚伪了。这就跟“我虽然劈腿了,但是我还是爱你的”一样矛盾,以及和“虽然我狠狠地骂了你,但是我的话非常客观,并没有夹杂私人情绪。”一样不讲道理。这两个比喻有其夸张之处,但确实不可全盘肯定,纵然再客观,必然也有其偏见和过于笃定之处。
“当我们个人的利益与前途看来并不值得我们为之活下去时,我们就会迫切需要为别的食物而活,所有形式的献身、虔诚和自我抹杀,本质上都是对一种事物的牢牢攀附。”
霍弗极力肯定自我的价值,虽然言语间并没有直接说明为了群体而自我奉献是“对的”或是“错的”,但是他用了大量的言语说明,这是一种“自我的泯灭”。
这正正好好戳中了时代的G点,从团结和奉献的普世价值观,我们越来越给予自身高度的肯定,越来越认可自己的存在价值,不太能接受他人对自我的评判,要么慢慢地无意识地被时代侵略了思想和价值观随波逐流,要么就在守卫自己的笃定看法里固步自封。共同点是,self-oriented。奉献成为一种嗤之以鼻的品德,人与人的状态是割裂的,不信任的。
在此,小小打住,因为我不是来宣扬“奉献”以及批判“人与人的关系”的。
霍弗在这本书里,通过大量对群众运动的描写,阐明了“一个自我完整的人不会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一个群众运动的非理性程度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在这一点上他大获成功。同样在说明“思考和自由意志多么重要”这一点上,他的观点也颇有建树。
另一个层面上,“理性的群众运动”、“合理的自我奉献”、“什么样的自我真正完整”涉及很少,却试图说明个人价值的崇高和不可侵犯性倒也不够全面,反而过于笃定。霍弗自己也承认“有一些东西被略去了,有一些东西被夸张了。” However!!这并不妨碍《狂热分子》成为一本必读的好书。
怀有大希望者可以从最荒谬的来源汲取力量:一个口号、一句话或一枚徽章。
无私者的虚荣心是无边无际的。
在自由实际存在的地方,平等是大众的热望。在平等实际存在的地方,自由是极少数人的热望。
我们熟知的当下社会里,信仰基督,信仰佛教是一种群众运动,企业文化是一种群众运动,游街抗议是一种群众运动,转发刷屏是一种群众运动,网络舆论和网络暴力都是一种群众运动。如何去思考这些,都在这书里找得到答案。
它所以足够令人称道,并不是因为它把一种意义强加给不同的人,而是因为它向一个人暗示了不同的意义。
当然看这些书,当下确实未能给自己带去“实务”作用,尤其在实务如此盛行之下,哲学、社会科学、心理学逐渐退居二线,比起小说、散文,这些文章都要开始积灰了,也不知道我的读后感是否无趣、冗长,是否能否给你带来一点阅读欲望?但是这些书里有金子,可以随便拿的那种,我偷偷告诉你了啊。
2.
写点近日所感。
我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一些不可避免的世俗的东西。本来就是红尘之人,潜意识里逃不脱世俗的影响,外界的肯定,价值的证明,这些都被我称作世俗的东西。重复霍弗的那句话,世俗这个词我可没有任何褒贬意味啊,划重点!!
正如某姑娘说:“我们就是需要一些世俗的成就来肯定自己的自我价值啊。”
巧的是翻看这本书时,看到了很多关于证明的虚无和空洞。我们都希望往富有情怀和独特意味的事业、工作靠拢。Position这个东西,同样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你在社会链上的位置,接下来决定交际圈以及生活圈。
这个层面上,Position本身就是个会赋予社会偏见和定位标签的单词。
卡耐基言:几乎无人真正理性,我们都无意识自持偏见和傲慢。
当然此话本意不是在泼负能量或对表达对现实失望之情。相反,每次到这一点上的剖析我都会越发了解“世俗的肯定”是种什么样的东西。作为辅助,它是我打下个人领域里所谓“堡垒”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助力,却实在不能成为“那座堡垒”。
而误把“肯定”当“堡垒”的蠢事,就是我当下在做的。由即将毕业的焦虑所带来的偏移和自我否定。差一点,我就攻错了碉堡,为了奇怪的“Position”。
羞愧地讲,我仍旧可以在“白忙之中”,看本书,写篇文章,以及追完了不算长的日剧《unnatural》(非自然死亡)。
unnatural 是很好看了,作为我生活里不多的休闲时光,450分钟的现实逃离。
美丽的小姐姐石原里美,柔光双摄的法医故事和职业情怀,就当年那部《法医秦明》的小说来比较,省去绝大部份的恶臭、脏乱和不适应画面,没有躁粒和粗感。用镜头和紧凑的故事记录呈现一个个丞待思考的人性和社会的故事。它好是因为有足够深刻的立意,它不够好是它的情怀太美好,毕竟“比起生活,电视剧和小说还是太没想象力了。”
不过,这些个人情怀、职业情怀和生活情怀是也自我完整者必不可少的佐证吧。
3.
所谓文章这种东西。
读者可能会发现,我的推送里总是会思考一些“自我”的东西。佶屈聱牙的论证和说理,又不辅以真正的事实例证,有时候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因为确实除了写小说来隐含的表达一下我的“偏见”和观点,我已无法做到描述现实的故事来写单一的文本,我认为那些都是“偏见”,怎么好明目张胆地diss。
也许我也是某个个体的失意者,需要思考这些,我的文章小说需要它,我的未来慢慢长路的安慰剂也需要它。
当然如果一个人花长时间在处理自我情绪和所谓意义的思考上,无异于跳进一个陷阱,因此会有限制长足进步的危险。
文章和思考,也都是鸦片。望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