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给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的所有同事谈乡村教育改善之旅:
乡村教育的改善项目从来就不是一个容易做的项目!希望短期见效是很难得,尤其是大规模见效。我们一方面希望我们的项目可以生根发芽,唤醒更多的当地教师自发自愿地继续我们的项目落地;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孩子受益,有一定的规模,因为没有规模在中国这个公益市场里就无法生存,也难以为我们找到更多的本地合作者。做深,做出教育价值来,与做广,做出规模来,是两个不同的项目发展方向,既矛盾又没有矛盾。说是矛盾,因为这两个项目发展方向意味着需要不同的教育干预产品和干预方式,甚至需要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和实施人员,这对我们公益机构自身的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储备不同的人才,需要筹集不同用途的资金,需要找到不同的当地合作伙伴去实施;说是不矛盾,是因为这两个项目发展方向对于乡村教育改造都是必须的,规模大的项目会产生更多的参与者、知情者、认可者和积极主动的创变者,与我们同行;质量高的教育项目会带来很好的项目名声和项目品牌,引发更多的人参与我们的项目,一起改变。百特教育过去这三年一直在同时做这两个方向的乡村教育改变,只是这真得不太容易!很容易让年轻的同事们感到困惑,找不到自身辛苦的价值。
看过阿信老师写的《柏格理传》的人可以知道,柏格理牧师在川滇黔地区传教和帮助当地建立医院和学校,在他工作的前十几年里,他的工作成效非常差,只有几个受教的当地人,也没有做出什么成效来,直到他到了石门坎,事情发生了转机,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做出了惊人的成效。我们往往容易看到他做出成绩的那两年,却忽略了他前面十几年默默无闻地持久的努力。
做乡村教育改善项目需要的正是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在众人漠视、反对的时候,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信心去持续地做下去。这样的信念和精神可能比一些技巧,一些能力更为重要。希望我们的年轻人告诉自己对自己要有信心,对这件事情要有信念,心里有光,手里有劲,持续发力,从没有路的地上走出一条的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