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懂茶。但是,认识不少懂茶的朋友,也喝到不少好茶。
走到哪儿,都有茶。“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有客来访,也往往以茶相待。偶尔,贻笑大方。
虽然不懂茶,但关于茶的文章,也算看过一些。清茶、苦茶、闲茶、浓茶、禅茶、大碗茶,在很多文人墨客的笔下,除了有自得其乐的茶趣可赏,也体会着隐含茶性和人性间深沉醇厚的对应关系。
茶,是中国古人发现的一种饮料,和中国文化同具悠久的历史。最古老的传说是,“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吧?到了三国时代,喝茶的风气更加普遍了。更别说宋人喝茶的讲究,直到现在还让茶人们心向往之。
古人对茶的态度,其实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玄乎。更多的文字,透露的其实是古人的日常生活情状:不渲染,不矫饰,就像漱口洗脸般稀松平常事。《封氏见闻记》载:“古人亦饮茶,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唐人喜茶由此可见一般。
《封氏见闻记》这段记载,部分也适用于今日之中国了。但比之古人饮茶,今人多少还是“作”了一些。按流行的说法,喝茶,喝的是茶文化。换一种说法,叫:文化附加值。茶的文化附加值,其实是茶产业的兴盛带来的。
像贵州这样的南方省份,茶,当然是重要产业。旅游业、现代农业、有机食品加工等等,小小的一片茶叶,链接起诸多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正因如此,过去主要出产绿茶的贵州,现在连红茶、白茶、花茶等也表现不俗了。
茶产业的兴盛,对于喝茶者来说,当然是福音。不过,兴盛的副产品就是繁杂。面对各路茶神,各类名目繁多的茶文化,以及花样百出的茶品种,选择过多,竟也成为一种小小的负担。这个时候,茶人的作用就显出来了。当然,今天的茶人,跟民国时候文人为主自娱自乐的茶人相比,更多体现出职业性特点。多数茶人,以茶为业,以茶交友。通过茶,茶人们构建和扩展着各自的社交圈,传递着各自不同的饮茶品位,与此同时,也创造着不同的茶文化附加值,创造着含金量不尽相同的茶文化附加值。
喝茶,总是与环境息息相关。所以,今人饮茶,既重品质,也赖场所。从过去街面上装潢讲究的茶楼,到今天各具特色的私人会所、文化空间,乃至于商铺公司陈设不一的茶室和百姓家中小情小调的茶台,真是各有各的讲究,各有各的套路。古树茶、有机茶、养身茶、禅茶,茶品的构建也一点点深入,乃至于有时候竟喝到比古人还玄乎之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中国人喝茶,和西方人和咖啡好像不是一回事。西方人喝茶,那就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而已;而中国人喝茶,却在茶里注入了太多生活态度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这种“移花接木”的能力,仿佛是中国人基因里所携带,怪不得中国有那么多人能写怪力乱神的文章,原来是遗传。
无论如何,还是要感谢那些各有各讲究的茶人们,他们无论从形制上、内容上抑或是思想上都丰富了我们对茶的认识。让人欣慰的是,虽然茶肆里总有不少让普通人觉得遥不可及的极品神茶,但日日可饮也买得起的好茶总是不缺的。
虽然,愈加不懂茶。虽然,一如往常地离不开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