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间的鹬蚌相争
主讲:姜鹏
李泰和他的哥哥李承乾相比,长相上可能差一点,他比较胖,腰腹洪大,甚至到了行动不便的程度,但是李泰爱好文学,这点深得李世民的赏识。李世民在大庭广众之下,就对众多官员说过,他说你们看看我这个儿子,文笔多好,简直就是一个大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
李泰也是非常聪明,他知道父亲欣赏自己这一点,于是就在贞观十六年(642)正月,送给父亲李世民一个大礼,《括地志》。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地理巨著,记载了当时各地的风俗和人物故事,可以说是一本唐朝地理方面的的百科全书。所以李世民看了之后很高兴,他就想赏赐自己这个宝贝儿子,想来想去,他下诏,让魏王李泰到武德殿居住。
这是一个不得了的事情,因为按照规定,皇帝的这些儿子们,长大了之后你都得到皇宫外面去住,你不能留在宫里面,而且按理来说,李泰早在几年之前,就应该离开京城,到外地去赴任,但是李世民舍不得儿子,把他拦下来,这次又要让他到宫里面,离权力中心更近。而且武德殿这个地方很敏感,很重要,比如说,在唐高祖李渊时代,住在武德殿的是李元吉,到了后来,唐玄宗继位之后,他听政的地方就在这里。更糟糕的是什么,李泰可不是太子,人家李承乾才是太子,李世民下了这个诏书,一定会加深李泰和李承乾之间的矛盾,所以最后魏徵实在看不下去,就极力谏言,制止了这件事。
但是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一件事上,咱们再举几个例子,咱们之前不是说李泰比较肥胖吗,这事要放在现在,父母一般都会让孩子注意身材管理,好好减肥对不对,但是当时的人没有那个意识,李世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我这个儿子这么胖,他每天上朝参拜的时候,走这么远的路,那得多累啊。所以李世民一心疼,一咬牙,就下令说,李泰你以后也别走着来朝见我了,你可以坐着小轿子来。
还有一些父母,他们不知道怎么去爱自己的子女,就用一种非常直接,甚至有些粗暴的方式去表达,怎么表达,我不断地给你钱,给你好吃的好穿的,给你物质上的东西,而且这个数量级有时候是非常夸张的。李世民对待李泰也有这样的情况,他曾经赏赐给李泰一座大宅,宅子后面有水池沼泽三百多亩,李泰就派人在这些水池旁边修筑堤坝,这里后来就成了当时著名的美景,叫魏王池、魏王堤,唐朝有很多诗人在这里留下诗词歌赋,比如我们熟悉的唐朝诗人韦庄,他有一首《中渡晚眺》,里面有两句,说千重碧树笼春苑,万缕红霞衬碧天。家寄杜陵归不得,一回回首一潸然。这描写的就是魏王池的景象。
我们可以看到,在太子李承乾失宠的同时,魏王李泰在皇帝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这么一来,李泰身边必然就会聚集一群趋炎附势的人,他们不停地唆使李泰,让他向哥哥李承乾发起挑战,而李泰本身也有一些野心,父亲的宠爱又给了他很多美好的幻想。那太子李承乾会是什么反应,当时是非常紧张了,父亲也开始不喜欢自己了,弟弟也开始有抢夺自己太子之位的意思了,怎么办。
急病乱投医,李承乾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居然是豢养死士,刺杀李泰,但是这件事没做成,《旧唐书》里面说,当时令杀魏王泰,不克而止。这件事过后,李承乾又联合了儿时的玩伴,李元昌、杜如晦的儿子杜荷、兵部尚书侯君集等人,居然想要直接杀入宫城,篡夺皇位,但是最后也失败了。事情闹到这个地步,李世民下令,废黜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并且给他发配到偏远的黔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彭水县。和李承乾一起准备造反的那些人就没有这么好运了,基本都被处死。
李世民废了一个太子,就得立一个新的。魏王李泰原本以为,这个太子之位必然是自己的,所以他就趁着大哥被废,在父亲李世民耳边添了把火,他说假如我做了皇帝,我就把我的儿子给杀了,这样等我死了以后,我就把我的皇位传给我的亲弟弟晋王李治,所以您完全不用担心我会对弟弟做出什么不利的举动。但是当时的大臣褚遂良听了这话以后,就和李世民说,魏王这话说得有点虚伪了,假如您去世以后,魏王李泰做了皇帝,他大权在握,怎么可能把皇位传给弟弟,不传儿子呢,还说要把自己的这几个儿子都杀了,这更不可能了。
李世民听了这话就开始犹豫,怀疑这一些会不会是李泰处心积虑想要争夺的局面呢,太子造反会不会是李泰从中作祟呢,于是李世民亲自审问废太子李承乾,而李承乾以一个庶人的身份,毫无顾虑的说,臣为太子,复何所求!我之前是什么身份,我是太子啊,我难道是因为闲着没事去造反吗,当然不是,要不是李泰逼人太甚,给我造成那么大的威胁,我根本不会走上这条路,也根本不会落得现在这个下场。
李世民听了以后就明白了,皇帝这个位置绝对不能传给李泰,为什么,因为一旦李泰做了皇帝,就等于变相承认“副君可诡求而得”,大家想想这个道理没错吧,如果李泰成为了太子,日后登基,那就意味着皇位是可以通过阴谋诡计来获得的,你是嫡长子还是嫡次子哪怕是庶子都没关系,只要你有权谋,会玩手段,那你就有可能成为皇帝,如果真要这样的话,唐朝以后的宫廷政变、权力斗争,将会变得无比的频繁和血腥。所以当李世民认定李泰在搞阴谋手段之后,李泰就已经在太子争端战中出局了,如此一来,太子的最佳候选人就剩下了一个,就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晋王李治。
有一天退朝之后,李世民单独留下了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李勣这四位重臣。等其他人都走了之后,李世民突然说,你们看看我这几个儿子,怎么做出这样的事儿,我真是活着没什么意思了,说完啪的站起来要往墙上撞,这几个人赶紧去拦,李世民又拔出佩刀想要自杀,长孙无忌赶紧把刀抢过来,塞到站在一旁的李治手里。李世民顺势就说,现在到这个地步了,我想立李治为太子,你们觉得怎么样。长孙无忌回答,“奉旨,有异议者,臣请斩之”,皇帝,我们都听您的,谁要是说不行,请允许我杀了他。就这样,时年十五岁的李治成了太子,后来就成了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唐高宗。
但是话说回来,让李治做太子,应该并不是唐太宗的本意,因为从后续的历史中也可以看出,李治性格偏向懦弱,并不适合做皇帝,但由于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两败俱伤,此时的唐太宗,实际上也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了,选择李治,实际上是一种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