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前到早餐店吃面,店家一老夫妇在店前张罗。男的一有人喊,马上答好,精神抖擞,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女的看起来就不是好脸色,甚至听到她,不耐烦地低声念叨客人“你坐下来我才能舀粥噻”。
要不是因为这家早餐店上班路上方便,味道还可以,如果有另外一家选择的话,看到这个女的的样子都不愿意去光顾。
都是一家人,夫妻两个怎么差别那么大呢?这让我想到周万顺和银花这对夫妻。
昨天把《温州一家人》全部看完。周万顺和银花这对夫妻单从成功不成功来说,就算导演让剧中的周万顺采到出油量最大的一口井,我还是认为银花更具有大众眼光的成功属性。
银花从头至尾都是勤勤恳恳,本分的从事自己能驾驭的事情。让她拾破烂就拾破烂,没有像她老公周万顺那样,眼冒绿光穷尽心思寻找“商机”。到后来更是超过他能承担风险的巨额投资去开采石油!
对于周万顺来说,拾破烂只是他城市扎根的第一步,并非他一直寻求的发财之路。他只打算从拾破烂开始稳定收入,先能生存下来再说。所以,他手上在捡破烂,但心里并不想靠这个发财。
虽然他强迫儿子一起拾破烂。虽然当时他并不知道,他临时住所的隔壁住着的那家人居然是能靠卖废品成为温州“八大王”之一,能买一栋楼房的“低调”巨富。
银花没有他的想法多,既然安排她守着家拾破烂,她就做到底。
从捡一般废品卖,到萌生出专捡废纽扣来卖,她的行动遵照着她自己的行事逻辑,自己擅长的能驾驭的,一步一个脚印来。
当银花事业转机出现的时候,纽扣厂的厂长批发给她新产品,让她做纽扣生意,从此走上买卖人的行业,我们都觉得理所当然。这是这个吃苦耐劳的女人,应该有的机会。
反观周万顺,做销售经理,卖劣质开关,到后面杀出一条血路做皮鞋生意。他在社会环境的变化中,不断适应,不断改变,不断寻找他的商机。
做到白手起家成为鞋厂的厂长,这也是他唯一让我们觉得这是他靠能力应有的回报。可惜,鞋厂最后还是倒闭了。
分析倒闭的原因,跟他制定的生产思路决策有直接关系,当然也有当时的社会因素有关,家家都这样于是他也这样做,我觉得这更深层的原因是这个决策符合他的心性。
他的做事风格是投机取巧,胆大但目光短浅,怎么赚钱怎么经营,生产的鞋子质量差到消费者买回去穿一两天鞋面就和鞋底子脱节的地步。
这样的鞋子,消费者全面抵制,生意做不走,哪怕后来鞋子改良成最好的质量,但还是销不出去,最后工厂倒闭,欠债累累。
而银花呢,承包纽扣厂,成了纽扣厂的厂长。稳打稳扎,成为当地纽扣生意场上的知名人物。
对于他们家来说,即使周万顺的鞋厂垮了,但是银花的事业蒸蒸日上。银花和儿子还凑钱在温州买了真正的住所,这个房子让银花有了家的感觉。
照理说,他们家人从老村落里出来,兜里没几个钱连坐车的钱都要省,到现在,整个家已经焕然一新,儿子在东北当眼镜行老板,老婆在当纽扣厂厂长,家财稳稳的100多万的资产。
在当时也是成功的一家吧,也是脱贫致富的典型了。
但是周万顺这个不服输的性格,却走上了开采石油的道路,用他的话,这个是最来钱的。
他走上开采石油这条路,跟他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性格也分不开。这个决定,从此让他们家又重回旧路,过上穷日子,一度周万顺自己也成了个讨口子要饭的。他把自己和一家人害惨了。
银花呢,离开他,回到纽扣厂,做回了纽扣厂长,在她的经营下,纽扣厂的盈利翻了两番。
生活在一起的人,咋就这么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