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在谈到成功的要素时,特别强调兴趣在成就事业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兴趣比天才重要”、“好奇心和兴趣是我生命的原动力,兴趣使我不会疲倦”。在教育领域同样有着精辟的总结: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实践证明,在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众多主观因素中,兴趣有一股无形的支配力量,它是最好的老师,是最持久的动力源,是潜能的“孵化器”。所以在高招报名时兴趣是专业和职业选择的重要参考。
依照兴趣选专业这一点已经广为考生和家长所知,但大批的学生按兴趣选择却发现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调查显示大约将近60%的高校在校生觉得所学专业不符合当初的预期,将近70%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有可能的话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在十年前的调查是这样的结果,现在的调查结果还是这样的比例,对专业的不满意度没有下降。大家都知道按兴趣选专业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大的问题呢?这里面有很多因素,主要的原因是在参考兴趣要素时没有注意到以下情况。
第一,填报志愿时一定要清楚自己对某个专业的兴趣是持久的还是暂时的?是表面的还是深层的?以免被误导。中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所限,对多数专业并不了解,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
比如中学生经常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某学科,但在该学科上未必有发展潜力。又有很多同学因为喜欢上网和玩计算机游戏,而喜欢计算机,觉得自己对学计算机专业有兴趣,于是在选择专业时报考计算机相关专业,其实其智能发展数理逻辑方面并不占优,这样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就很困难。这样的兴趣是表层的、不稳定的兴趣,进入大学以后会发现在相关专业学习上非常吃力,大学的专业课学习内容和当初的想象完全不同,所以依此为根据选专业的话很大的可能是失败的。
第二,兴趣和特长有时并不一致,对某类工作有兴趣并不一定就有从事这类工作的特长,羡慕某种工作并不一定有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如果只有兴趣没有特长的话,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就会屡受打击,慢慢地兴趣也没有了。因此,考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在有兴趣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自己的特长如何。比如,很多人喜欢音乐,却没有音乐天赋,再努力也成不了音乐家。 没有兴趣可以逐步培养,但没有特长却是生不出来的。兴趣与特长相比,特长在专业选择中居主导地位,兴趣服务、服从于特长,兴趣是可以转移和培养的,特长则是先天遗传,早已定型的。
第三,没有接触过不等于没有兴趣,现在大学招生的专业有五百多种,文科的一些专业大家或许比较熟悉,很多理工科的专业可能都没听说过。不了解当然谈不上有兴趣,但只要你是读理工科的料,具备这方面的潜质,在学习过程中特长和专业合拍,就会在学习中逐渐产生对该专业的兴趣,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所以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应以自身特长和发展潜质为基础,通过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专业测评系统,发现个人的智能特长,从而确定自己未来的专业、职业发展方向,依此为志愿填报的根据,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专业,从而走上人生发展的快车道,不然的话只能成为衬托别人红花的绿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