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学习内化与应用知识(第二讲笔录)

三个段位学习者及特征

 第一种初级学习者,他们的特征有:

1.把书本当作权威,认为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从所呈现的材料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2.认同“知识改变命运”,认为学习的目标在于通过考试,学习的成果在于拿到证书。把浏览知识的数量当作学习的收获,视各种知识大赛的获奖者为偶像,认为每年阅读大量图书且都能记住的人是牛人。

3.把读书当成一件高尚的、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事,所以不太瞧得起跟致用有关的书。

4.唾弃“有些书不需要从头到尾读”“让书为我所用”的提醒,一律斥之为“太功利”。在工作很多年后仍然提起自己的大学是多么一流,即使自己引以为豪的“学习能力”在职场中和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用。

5.在发现学习效果不好时,指责老师讲得太浅,书写得太差,译文质量太差等。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难以解决时,抱怨学历不够高,睡觉和起床不够早,看手机时间太多……

第二种高级学习者,他们的特征有:

1.高级学习者会先判断学习的目标、读书的类型。对于知识类学习,他们把书当老师;对于兴趣类阅读,他们把书当导游;对于致用类读书,他们把书当医生。

2.高级学习者已经学会了不对书负责,而只对自己的问题能够解决,能力得以提升来负责,在阅读一本书或者参加培训的时候甚至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能够主动的甚至是有效的去学习,他会连接自己的经验他会设想自己的应用,而且他日后真的会去应用。

3.高级学习者拥抱新知,但从不轻信,他们不会听风是风听雨是雨,他们会分析和整理接收到的信息。高级学习者把遇到的问题当作成长的机会,他们追问和反思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4.高级学习者从不抱怨自己的知识储备太少,因为他们不把大脑当硬盘。职场人遇到的问题,通常不在于硬盘里的文件不够多,而在于中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不够强(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学院派系统),而且没有顺手的应用软件。


第三种学习促进者,他们的特征有:

1.高级学习者能“治病”,治自己的病。学习促进者还可以“救人”。不仅是因为他们久病能够成医,还是因为最好的方法是能够教会别人。

2.学习促进者拥有最强的学习能力——通过教会别人而深刻掌握某个知识。他们是身边人的福音,是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激烈竞争的职场中最稀缺的人才。

3.在拆书帮中,拆书家就是学习促进者。他们可以把一本致用类图书转化为一堂课,促进学习者把相关知识拆为己用,同时自己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不断得到强化。

以上三种学习者我们可以结合一下自己情况看看哪个比较符合,当然原书当中也有一系列的测试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认识自己处于哪个阶段。


案例分析

案例一、学员看了《非暴力沟通》然后

I便签:本片段说的是感受,这是一个归纳,很多人呢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有感受但是往往不懂得表达感受而是观点,而说出这些观点往往不被人接受,这样的描述还算是比较完整的和原文贴的比较近。

A1便签:写了自己具体的经历一天深夜12点了,有人打麻将特别吵,然后他跑去问:“能不能不吵啊,能不能不要这么大声”结果效果不好,那这个“A1”好的地方就是经历描述很具体,是自己真实的经历,不足的地方是和原文还有“I”便签匹配度差一点,因为那个你不能不吵了这不是一个观点这是一个要求,但商量的结果是双方都没接受。

A2便签:如果再有如此的情况我再去找他表达我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你们打麻将的声音影响了我休息,所以我不舒服,请你们声音小一点好吗”,我们来看下A2,首先A2是一个具体的行动,然后A2也表达了具体的感受,但是这个描述还是多了一些东西,就是把自己的要求加入到里面去了,其实文章里面描述的是表达完感受以后可以停一停让对方说话然后再继续,看对方的反馈如何然后再看你如何表达你的要求。

案例二、学员的便签

I便签:说话不仅要知道what,还要知道how等四个要素。I便签也是对原文的摘抄为主,不是说错误是说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可能会更好一点。

A1便签:过往工作生活中我较少考虑说话的方式,因此效果不是特别好,而且沟通对象对我不满。这个是A1中非常常见的一类问题,就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清晰到一类具体的事件上面

A2便签:一个月内要去反思每次沟通是否包括上面的四个要素进行,并且就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进行记录总结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之处。这个A2很具体,但是担心一点就是能不能坚持下去,感觉偏决心的性质会多一些,当然自己要去评判一下。


常见误区

三张便签看似简单,但其实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

比如I便签常见误区就是“附会旧知”

有些人刚翻完一本书,便急忙到豆瓣发评论:“这本书说的一、二、三、四点,其实没什么新意,不就是些老生常谈嘛。”这让我想起,某一年我带家中老人去吃比萨,比萨被端上台时,老人家瞪大眼睛:“这不就是大饼盖肉吗?”我一时竟无言以对。

无论阅读一本新书还是品尝一种新食物,这种“不就是××嘛”的反应,本质上是同一种思维模式:用“旧知”去附会“新知”,于是就以为自己看透了、读懂了。为什么这么多人习惯“附会式学习”?一方面,人们在遇到陌生事物时会感到不适(心理学称之为“失调”),这时若把陌生事物强行理解为已知事物,能够快速消除这种不适。为此人们宁可忽视其间的区别;另一方面,从小学就开始接收的“归纳中心思想”的训练强化了人们附会的习惯。所以,越是受教育程度高、自认为聪明和博学的人,越容易止步于附会。

附会的思维模式会很明显地表现在I便签上,只需要对着你写下的I便签问问自己:若是没读那段原文的话,I便签写下的这些我知不知道?如果答案是“我早就知道”,那你很可能就是在用旧知附会新知了。

有人争辩说:原文讲的就是这个,我总不能无中生有。也许确实如此,但仍然有两个问题:第一,你为什么挑这么一段全无新意的原文去贴便签?第二,你从原文的表达方式、案例呈现、援引资料、论证思路中……真的不能找到任何新的提醒、新的要素、新的论证等可以打动你的信息吗?

你到西安旅行,当地朋友特意领你去吃“最地道的”羊肉泡馍,很内行地跟你说这家的味道如何独特。你吃着,觉得确实味道不错,但可能也没觉得它和之前在火车站吃的那碗有太大区别。两个事物到底是大同小异还是天壤之别,首先取决于人们对该类事物的熟悉程度,其次跟人们的学习能力有关:人们对细微区别的敏锐度体现了学习能力的强弱。

玩古董的都知道,外行也能说出赝品和真品的相同点,但只有专家才能鉴定出样本和标准器之间的区别。对我们来说,能发现比萨和大饼盖肉的相同点并不需要学习能力。若能辨析二者的区别,才是学习能力的体现:“比萨跟大饼盖肉的原料有哪些不同?做法各有什么特色?什么样的应该叫比萨,什么样的应该叫大饼盖肉?为什么大饼盖肉卖10元,而比萨卖30元?是什么让比萨卖到了全球,而大饼盖肉只存在于中国北方地区?”

这些问题都是在界定边界,也就是两者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学习能力越强的人,越能辨析多个维度上的区别。所以,具备内化和应用知识能力的一个表现就是能够把附会的本能反应升级为界定新知和旧知的理性反应,从而能更深入、敏锐、清晰地理解新知,同时还能加深对旧知的认识。

I:重述知识的标准

1.诠释:基本用自己的语言,不直接引用原文语句。

2.准确:对原文相关知识点解读准确。

3.清晰:逻辑清晰,文字精练。

4.致用:将原文知识点总结或加工成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A1便签常见误区就是“泛泛而谈”

A1便签上出现“总是”“经常”“好多”,而不是“有一次,怎样……”还有刚才那个案例二提到的都算泛泛而谈。很多人都擅长泛泛而谈,却不能激活具体经验。凡是没有具体时间、事件的,都算泛泛而谈,本质上应该算I,是论述,而非叙事;是认知,而非经验。

有人争辩说,我既能泛泛而谈,又能举出一个实例来。那不妨试试看。通常我们会发现,从模模糊糊的想法,到真正找到并讲出一个贴切的具体事件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就像你有一台用了20年的电脑,里面存储了数百万个文件,从你想起“我的硬盘里有相关资料”,到最终你找到散落在E盘中的那几个文件,至少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

这“十几分钟”不可忽略,重要的学习过程就在其中。在寻找具体经验的时候,你的大脑不断加工着刚才I便签中写的相关信息,将信息的各个要素(以及各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和大脑中的无数事件进行比较并尝试匹配。找到最贴切的那个经验后,还要用最符合原文信息(或I便签中所写信息)的方式将之讲述出来,讲的过程中能让人看出你的叙事和原文知识的对应,回顾下刚才案例要讲自己的感受不是讲自己的观点但是小伙伴在A1的时候他对打麻将的那些人说你们能不能不要吵等等就没有和I便签进行精准匹配,没有匹配就说明对原文的理解还是有所偏差,所以如果能够写出精准的A1,就说明你不仅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对自己的经验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就真正让让知识和自己产生了关联,这个就是内化知识的过程。

举个例子,赵老师曾听一些大师的演讲,也曾和一些优秀的管理者交流,发现他们回答听众问题时有共同的“套路”,2016年下半年带着一群企业家去万科,在万科国际会议中心来做一个分享会,那次邀请的嘉宾是万科监事会主席叫谢栋,谢老师做了一个小时的分享,赵老师做主持请大家提问谢老师就有这个套路,就是听完问题之后不直接解答(“你应该怎样”或“这个问题其实是怎样”),而是在略一沉思后先讲一个故事(如,“我想起在1995年,我和王石一起在沈阳出差……”),故事讲完,大家已经若有所悟,这时他才开始正式解答,给出思路或具体建议。这是一种很厉害的理性说服能力,就是在你接到提问之后略一沉吟的几秒钟之内谢老师一定是先想到了怎样解答,也就是提问问题的本质,解决的方向具体的建议等等,但是注意他并不是直接回答而是马上找出一个最贴切的经验再把它去加工成为借鉴的案例,讲的时候会先讲这个案例,一边对应着等下他要去揭晓的那个解答去挑选最适当的细节哪些讲哪些不讲,他去铺排最合理的因果,是因为那个才导致后面的因果,甚至还能点出一点笑料添加几句设问这时候他先讲的那些经验就能水到渠成的引出后面的解答,让提问者或者听众都能心服口服,这个过程很厉害综合了归纳,演绎,组织,表达等多种能力。想锻炼这种能力只要平常多去锻炼你的A1便签,然后才可以把你的A1便签或者经验去讲给别人或者教给别人去锻炼这种理性说服能力非常有效的达成。

1.鲜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认知。

2.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能够清晰地体现出起因和结果。

3.对应:和原文或I便签的4个要素对应,使之成为贴切的案例。

4.反思:无论想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能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经验,也加深了对原文信息的认知。


A2便签常见误区是“决心泛滥或感慨万千”

我们的父辈是听着“人定胜天”“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口号长大的,对他们来说,决心(加上坚定的眼神)本身是一种生存策略。我们的老师要求学生读书要写“读后感”,对他们来说,读后有没有行动并不重要,感慨(得强调真情实感)本身就能换取考试分数。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们对我们的影响就在于我们的基因里面是习惯于表决心或者发感慨是多过真应用真行动的。

决心下多了,会导致“决心贬值”——非常像“通货膨胀”。说“我要”没用了,下次得说“我一定要”,再下次只能说“我无论如何必须要”。只有这样,自己才会重视,别人才会相信。

感慨发多了,会把自己活成“智者”,整个人都鸡汤化,特别擅长评论,擅长抒情,擅长升华,擅长泪流满面,擅长批评与自我批评……惯于表决心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自己很可能做不到;擅长发感慨的人往往把感动当成行动,还误以为自己的领悟力很强。

怎样辨析写在A2上的文字是发表感慨,还是规划应用呢?若不符合这些标准,赶快撕掉,重新写一张A2便签。

1.目标:是否规划了目标?目标是否符合SMART法则[插图]?

2.行动: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具体行动步骤如何?行动人是谁?在哪里?行动何时开始?频率如何?

3.关联:是否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的方法。

4.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能推动他人做到的吗?可以量化做的程度吗?行动显性化吗?

当我们在规划A2时候先问下自己,这个事情对于自己而言到底有多重要,如果这个知识只是在原书中很重要,但是对于自己而言不是那么重要那还是省下一张A2便签,当真的决定要拆为己用的话,先定目标,实现目标是对行动最好的奖赏,如果你没有定目标就谈不上实现目标了。

其次是规划行动。必须读完原文之后再规划行动,而不是摘抄原书建议。原书给的建议再具体也不能算自己的A2,A2一定是和自己有关的。

写好后,要认真检查行动计划的可控性,可以用“冰箱检测法”验证。想象你把这张A2便签贴在了冰箱上,一个月之后,你能把它撕下来吗?如果你不清楚那时是否完成了便签上的计划,就说明这项规划不可衡量,或不够显性化。

我们发现三个简单的便签可以暴露我们学习的误区,一些常见学习的偏差,也可以提升我们学习和内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张工具简单易得今天给了更加详细的标准和操作,非常像哑铃健身,哑铃易得,具体怎么练习那给一些方法,然后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在说说怎么矫正那就是更深的讲解了,同时这个例子也是说明仅仅只是拿到像哑铃这样的工具,同时也是很清晰能记住能背住能重述通过考试也就是用哑铃具体常见的问题有哪些,或者用便签应该怎么用,要求是什么标准是什么,但是如果不去真实锻炼的话那永远不能变成你的肌肉,所以成人学习的能力是一组肌肉,这中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肌肉块叫做内化与应用知识,还有两组肌肉是分析与整理信息,追问与反思经验,三组肌肉结合去练习力量就会很强大。

提问环节

A1可以是成功案例,就是当你看到一次信息想起自己某次做的不好那是失败案例,原来是因为有哪些没有做到这个是很好的记过经验,那想起的是自己从前某件事做的不错或者看到过某人关于这件事做的不错那现在想起来了,同时应着原文应着I便签重复的信息你深刻明白了是哪些原因导致这个案例做的不错这也是很好的反思经验,从而你下一次就能够更加刻意的去移植成功,所以A1更关键的是经由新的知识的刺激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从前的经验更好的反思自己的经验,从而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结合起来获得成长。

一本书可以拆的东西很多,内容也很多,如何判断哪些最适合用便签学习法呢,这个就是前面说的成人学习的具体应用,成人学习是以自我为导向的,所以关键不在于一本书哪些内容重要哪些内容可以用便签法去拆这个是错误的方向,正确的是这本书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是我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把书单成医生,一个医生懂很多很多的的,但是我们不是看他有什么而是我们需要看什么。

如何辨别I便签是不是附会,两点来判断,第一个其实前面有讲了,就是当拿I便签抛掉原书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不看原书I便签上写的我知道吗比如容有些人看完一本书或者一文章然后泪流满面,感动不得了,见谁就和谁推荐,被推荐的人问他一句这本书写了啥啊,这本书深刻的阐述了什么叫做“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就是典型的附会,因为你不需要这本书来告诉你,小学老师就告诉你了,第二点附会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止步于附会,就是附会完以后就觉得是得到他了,所以最重要的是当你发现自己附会完了以后是否会去追问,比如这本书说的很好1234,但是1234自己早就知道了,那差的学习者就止步于此了,我知道这本书说的就是这些,没什么大不了的,那好的学习者知道会还会去追问这1234和之前知道的1234细节的差别在哪里,表述的方式差别在哪里,重点的差别在哪里,前提有没有差别,适用条件有没有差别,或者案例的切合条件等等,这个追问会帮助我们学习。

以上内容为学习笔录,听课学习时候自己一个个字打出来的,部分内容摘抄原文,发出来也是想寻找更多学习爱好者,然后一起来交流,同时个人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一年内帮助和影响一千个人。需要笔录文档的可以加我,记得备注简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902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037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978评论 0 33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867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763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104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65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236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79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31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36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034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637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71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52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371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948评论 2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