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1#
大家晚上好,又到了我们共读约会时间了,我是娟,今天有我带领大家一起来探讨快乐的本源
大家快乐,天天快乐
我想先做个现场调查,有谁想每天都快乐吗?
想
当然想
哈哈,我想每天都快乐,是每个人的愿望,可是感觉似乎总有一些事情会让我们烦心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呢?
那我们能不能寻求一个让我们永远都快乐的方法呢?
今天共读的这本书《让你快乐起来的心理自助法》里就要很多彻底摆脱烦恼,获得快乐的方法,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瞧瞧书里是怎么说的吧。
本书从三维度分别给我讲述了获得快乐的方法,第一个维度是自寻烦恼的三个原因,第二个维度是如何彻底摆脱烦恼,第三个维度是如何才能获得快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维度——自寻烦恼的原因
书中认为,导致人们自寻烦恼的原因是由于人会自行施加绝对性的“必须观念”和各种硬性要求。并把所有的“必须”要求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对于重要的事情,我必须并绝对要做好,要得到众人的认可。否则,我就会成为一个不合格也不讨人喜欢的人”
这个观点将导致产生严重的压抑感、焦虑感、恐慌感、自我贬低感。在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中,就会遇到很多这种情况,比如说领导给我们安排了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我们在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就会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这件事情,领导这么器重我,我必须把它办好,如果办不好,就会失去领导的的信任,以后领导就不会再把重要的事情交给我了。
可是有时事情并不是完全都能照着预期发展,这时我们就会严重的压抑感、焦虑感,甚至恐慌、自我贬低。
第二类必须是“别人,尤其是那些我所关心,而且我对他们很好的人也必须并绝对要善待我、对我好。否则他们就是会遭到报应的坏人”。
这类就会导致强烈的、不同程度的愤怒感持续产生,耐心消失,并感到痛苦。反思自己,我就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从湖南远嫁重庆,总感觉自己付出的太多,而老公及家人似乎对我有些不待见.......
看了这本书,才发现是因为我的“必须”导致的,事实上他们对我都挺好,但由于自己的要求太高,想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关心更多,都会导致我对他们的偏见
小伙伴,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第三类“必须”是“我的生活条件绝对应该为我提供便利、不能有障碍,要让我感到愉快。否则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糟糕的地方。我不但会对此无法忍受,而且我永远都不会幸福快乐”。
去年网上时不时会报道一些关于报复社会的新闻,新闻中的人物只所以走上报复社会的道路,就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必须“观念导致的。
这类人之所以会去报复社会,报复那些无辜的人,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为社会付出,社会应该善待他,但事实是社会并没有如些,于是认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抛弃了自己的于是做出伤害自己和伤害别人的行为。
那么,人为什么会自设这些“必须”要求呢?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人天生就有一种扩大化倾向,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倾向于将一个强烈愿望转化为一个固执的要求。
一个强烈愿望与一个固执的要求,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作者举了两个例子帮助我们理解,第一个例子是想要赢得一场篮球比赛和想成为NBA冠军,第二个例子是想看一部崇拜的明星主演的电影和想要见到明星本人。
那她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前者是愿望,即使实现不了,也不会感到多么烦恼;后者就是一种固执的要求,具有非常强的非理性倾向。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三种令我们感到烦恼的“必须”,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减轻这种强烈的“必须”意识及其所导致的自我攻击性呢?书中给出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针对这三种非理性倾向,找出自己的“必须”意识,并逐一进行符合逻辑的反驳。
这个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当你觉得情况糟透了时,你需要扪心自问:“情况真的糟透了吗?”事实上,大多数人遇到的情况并非100%的绝对的糟。
打个比方,一个瘫痪之人,其情况是不是糟透了呢?也许你会说“当然了”,,但霍金和张海迪可不这样认为。当你觉得自己受不了某个结果时,你仍然需要扪心自问:“无法忍受的证据在哪里?”还拿霍金和张海迪来举例,他们的生活充斥着不适、挫折和不公平,但他们却从没被打垮。他们还有其他快乐的追求,比如霍金喜欢研究物理;张海迪热爱生活,自学中医,坚持写作等等。并且他们都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也愿意去努力尝试。所以说,快乐的追求,自信并勇于尝试,能帮助你忍受不快。
总的来说,当你求而不得时,就容易产生烦恼。这实际上是先给自己设限,定了一个目标或目的,这样做原本是为了寻求满足和快乐,但你却获得了相反的效果,导致滋生了破坏性想法,也就是非理性想法。此时你需要做的不是否认它们,而是承认它们,然后挑战并反驳它们,直到将其改变为健康、理性的想法。
前面我们探讨了自寻烦恼的本质,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如何彻底摆脱烦恼,相信这是很多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书中给了我们十种可参照运用的解决方法,分别是第一,使用强烈的自我应对陈述,也就是强调自己应该怎么想、怎么做。第二,使用理性情感想象技术,即努力想像令自己感到烦恼的画面,令自己记住相应的非理性想法,然后努力尝试将其转化为消极情绪,比如说难过和失望,而不是压抑和自我否定。第三,蒙羞练习。第四,角色扮演。第五,互换扮演角色。第六,幽默。第七,重新构建应对烦恼的ABC。第八,坚决反驳非理性想法。第九,悖论干预。第十,互助小组、自助小组、工作坊和强化治疗。
俗话说,“一千句宣言都不如一个行动”,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思维、感受和行为方式有所改善,你就必须要让自己采取不同于以往的行动。意识到感到烦恼,是人之常情。当遭遇烦恼时,不逃避不压制,尝试改变你的思维、感受和行动方式,并采用作者提供的方法正确应对,就能远离烦恼。
彻底摆脱烦恼后,如何才能真正得到快乐呢?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两种自我接纳的选择方式,一是有条件地接纳自己,二是无条件地接纳自己,这两种不同的接纳自己的方式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快乐。
有条件地接纳自己通常表现在把那些“绝对必须”实现的要求,当成了评估自己好坏的标准,这很容易引起你对自我进行人身攻击。比如说,当你想要做成某事却没做成时,你通常会自我贬低能力不行,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会导致你失去进步的动力;当你暗恋某人而得不到他的关注时,你就会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这将导致严重的自卑心理和逃避心理。
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将帮助你避免因错误、失败、愚蠢或缺陷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一步来说,这将有助于你拥有一个健康的自我,这意味着“你是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的人而存在的,你会尽力做好一切,比如说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别人,感受快乐,等等”
有条件的,应该更好
有条件接纳就会对自己产生要求,而很多时候都会是很高的要求
一旦达不到这个要求,就会出现压抑感、焦虑感、甚至恐慌感、自我贬低感
所以我认为无条件接受自己才会获得快乐,正如瑜伽所提倡的”接纳“,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当你真正接纳自己的缺点时,你就会与之和平相处,而不会厌恶它,排斥它......
最后送大家四句箴言: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
“把自己当成别人”,当遭受挫折、屈辱时,便能置身事外,不快自然减轻;当功成名就、取得成绩时,就不至于得意忘形,让胜利冲昏头脑。
“把别人当成自己”,就能在与人交往中,遇事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事碰到我头上,我会怎样想、怎么做?这意味着你会给予别人更多的同情心和帮助。
“把别人当成别人”意味着,做人不能自以为是,要学会尊重别人,任何时候都不应怠慢别人,不能强求别人怎样做,那是别人的自由,你无权干涉。
“把自己当成自己”,意思是说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特征,同时也意味着承担起自己应付的责任。
“与人玫瑰,手有余香”。传递快乐,意味着我们也将获得快乐。最后愿大家每天都能快快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