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儿像我,都是馋嘴巴。平日里在家,我们娘儿三个研究比较多的当属与吃有关的事情了。
比如,早餐吃什么,中饭吃什么,晚餐吃什么,明天什么节,有没有到谁生日,来不来客人,要不要出去改善一下,这几天有没有特想吃的东西,楼下小排档又添了新菜品,有个做厨师的亲戚又叫我们去尝菜等等。两孩子有时也会提出各种与吃有关的意见:妈妈,我都饿死了,中午学校的饭不好吃,我没吃几口,就等着回家吃你做的;妈妈,红烧肉能不能做得看起来卖相再好点,口感还行;烫面饼要是再薄点就更好了,臊子面的汤能不能再香点儿跟上次做的味道差远了;妈妈,我提前预约奥下次做炸酱面多做点今天做得太香了我都没吃饱;妈妈,我俩都学会包饺子了哪天教我做包子呗我看你捏的褶子好漂亮;妈妈,我敢保证你今天心不在焉,放了两次盐吧,像把盐罐打翻了的样子;妈妈,姨娘的厨师手艺你现在学到手的有几样啊,啥时候赶上姨娘的水平啊,你这个徒弟悟性不是很高嘛;妈妈,下次我过生日就在家过,我叫俩同学过来,你可得把辣子鸡做的香香的,到时候别紧张,就跟着今天的水平就行了奥;妈妈妈妈,爸爸口是心非!他说你做的饭清淡无味,一吃就是两碗,这要是再香点儿,指不定吃几碗呢!妈妈,我们要去的地方有没什么特别的好吃的,到时候可不许吝啬一定让我们过足嘴瘾奥……。
有时候觉得,这俩孩子怎么就知道研究吃的,也没见学习上有这么上心的。其实,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对食材的惯常做法及固定搭配,特别喜好和味道偏向,这些熟悉的味道会由孩子的味觉习惯上升为对妈妈的依恋对家的眷恋,最终会形成挥之不去的恋家情结。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现在常常回忆起奶奶做出来的饭菜的味道,蒜蓉茄子,豆瓣肉,凉拌青笋,家常土豆丝,花式月饼,干煸菜花,白菜疙瘩,手工浆水面臊子面,洋芋饼,凉粉儿,烫面饼破皮袄等等,一切都是传统的家乡味和惯常做法,淳朴,自然的清香,奶奶是跟她的奶奶学的做饭,传了不知多少辈,也没多大创新,就是家乡的味道,家的味道;我也常常想起妈妈做出来的饭菜的味道,糖醋鱼,萝卜烩菜,肉丸子,炸酱面,年味食品比如油饼、彩色油果儿,花卷包子油旋饼,薄皮馄饨,妈妈喜欢创新,看了就学,在我们成长的记忆中也算是变着花样的给我和妹妹解了馋,上学那会儿,我们吃的最多的就是鱼,那些年爸爸酷爱钓鱼,也会钓鱼,冰箱里最不缺的就是鱼,妈妈由不怎么会做鱼到现学现做,再到熟能生巧,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她做的鱼是一流的,不比饭店厨师做的差,还有萝卜烩菜也是她的拿手菜,从小到大,那个味道总是回味无穷,萝卜菜也是家乡特色,可妈妈做出来的味道,更是绝美的,色香味俱全,肥瘦相宜,既是款待亲戚的好吃食,又是开胃健胃的好菜,多少年过去,吃了各种味道的萝卜菜,唯有妈妈做出的那种味道是我今生永远的回味。
今天,带两孩子到运动场玩儿,远远的就看见卖土豆饼的流动小车,土豆饼从小就吃,吃了无数次,每次都是垂涎三尺,吃不腻歪,两馋猫又动起了吃的心思,问我想不想吃土豆饼?我知道这是两姑娘每次想吃什么东西前必问的口头禅,于是故意装着摇摇头,回说不想吃。小姑娘急了,嘟哝着小嘴说:“不行嘛,我就想吃土豆饼,妈妈,今天我就好这口!”姐姐笑着夸妹妹:“我这胖妹妹说话就是心疼!”于是我突然冒出一句:“土豆饼,我来啦!”又做出争先恐后去买的架势,两姑娘笑得合不拢嘴,说:“妈妈也是馋猫!”然后她俩也学我的样子边跑边喊:“土豆饼,我来啦!”
我喜欢这样的时刻,也享受这样的时刻。
土豆饼作为家乡的特色美食之一,老少皆宜,贫富皆爱,食材取自家乡的土豆,色泽泛金黄,不油不腻,松软可口,余味无穷,百吃不厌,深得家乡人青睐。
土豆虽不金贵,但却是 家乡人民的最爱。家乡的土豆系列产品如洋芋搅团,洋芋囷囷,洋芋粉条,洋芋菜角等也是家乡人民偏爱的美食。
我想,以后不管孩子们走到哪里,都会留着对家常味的依恋,对家乡美食的偏爱,这种依恋和偏爱将伴随她们的一生,暖胃也暖心。两孩子在对家常味和家乡美食的品味中渐渐养成了好习惯,那就是关心自己、关心家人的习惯,享受并不浪费美食的习惯,有这样的好习惯,走到哪里都不会亏待了自己,都能照顾好自己,还会关心身边的人,身边的人也会回报关心她们,这种因美食牵连、带来的和谐环境会让我比较放心。所以说馋嘴巴也有馋嘴巴的优势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