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创业的时候,听了太多产品讲座,看了太多演讲,就不由得被灌输为做产品要做到极致再推出来。然后就在公司开始了极致之旅,死磕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因此想创造“完美极致”的产品。
在很多传统行业,因为长时间的进化,已经明确了很多消费者认同的价值指标,所谓的极致就奔着这些指标去优化就有可能创造更高价值,更强竞争力,然而,对于科技行业,却不同于其他行业,根本就没有所谓“完美极致”的定义,产品本身面对需求的是否刚需都存在变数,更不要说满足需求的方法是否极致完美了。
因此所谓的死磕极致产品,更多的是创始人自己的自嗨行为。自己认为什么是对的,就朝着什么方向思考,就认为这就是完美。
只不过:这个世界你认为完美不重要,给你预算的消费者认为完美才重要。
更或者说,在科技这类不成熟的行业,你是憋不出来所谓极致完美的产品。
记得做智能硬件的时候,对于外观,APP交互都要求的很苛刻,但后来才发现,然并卵,这并不是主要矛盾。即使把外观做的再漂亮,APP交互做的再流畅,最终出来产品,也很难影响消费者把自己的预算交给你处理。
追其究竟,这都是因为你认为的极致,你认为的核心指标,这都不是用户需要的。用户绝不会因为外观来买你的产品,因为比你外观漂亮的大有产品在,用户也不会APP流畅而选择你,因为比你流畅,体验愉悦并自带内容的海量存在。这些所谓的极致,都不过是自嗨的死磕罢了,抓不到主要矛盾的死磕。
后来做数据服务,因此就有了进步,按照产品思维,数据服务这也不过都是解决用户需求的方法罢了,因此就宣传先行,把产品概念做出来,按照产品定义,找到有在产品定义边界内有问题的用户交流沟通,看这个方法是否可以有效解决问题。
沟通下来,发现大部分客户都认为非常有效,然后就屁颠屁颠的回去开发,按照用户沟通的结果去开发了,然而到头来却发现,仍然有问题,客户并不买单。这个时候才发现:用户的嘴和腿并不是统一的行为,一个表象,一个本质。跟客户沟通,其实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太关注表象,客户的嘴说出来的是存在信息噪音的。
有客户真实的需求,也有客户臆想的方法。因此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如果不加工过滤,不去除噪音,就会掉到沟里。
因此,我们新版本迭代就开始进化,跟客户连接,先不急于沟通同步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的是了解客户的情况,例如预算的分配,每个预算要解决的问题,当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拿到信息再进行分析,最终导出我们产品在解决客户问题中的价值所在,是否能够帮助客户节省预算,提升效率。按照客户预算背后的问题展开行动并形成有效方法。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开发产品的时候,不会再等到所谓的完美极致再销售,而是直接跟客户沟通,先展开有预算的试用,并跟客户沟通好,把彼此期望值管理好,彼此展开合作,一起解决问题,再这样的合作中实现产品进化。
价值交换,这是商业的本质,自己以前总认为产品没做好就没有办法交换价值,总认为收费不好意思,但其实交换才是产品做好的根基,如果内心认为产品没做好,不能交换,可能一直都做不好。因此跟客户一起形成交换价值,一起进步,才能让业务有效代谢,形成有效进化。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