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常教学的情调》有感
“教师这个职业本身是一个对象性的职业,其核心任务是让人变得更好,(你要更好,核心是精神状态更好)这是它职业的最高宗旨。”张文质老师这样说。
“责任只有在认同的时候才是责任,在不认同的时候,责任自然就瓦解了,作为老师,我们只管去尽责任,最后你长成什么样子其实是你自己的造化,是你的际遇,是你的天分,是你命定的安排。”张文质老师这样教育我们。
“慢慢地快”,这是人成长的规律。张文质老师对我们说。
读了这本书,浮现在我眼前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日常教学所面对的都是一些灵动的生命,他们有自身的个体差异,他们有自尊,有灵魂,有思想,不是任人摆布的玩偶。他们可能在课堂上突发奇想:“老师,鲁迅,为什么这样伟大?”有可能在复习课堂上突然问:“老师为什么这个词的用法在另一个句子中就不一样?”也可能在课下追在你屁股后面追问:“老师我为什么这一段感到自己学习这样低迷?”他们就是这样一群有血有肉、可爱活泼的小精灵,我们管他们叫学生。
如果“教育即生长,除生长外别无目的”的话,那么呵护他们的成长就是作为老师的核心使命,让他们有信心,有能力去发展自己,永远相信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相信自己是有用的,可谓是身为人师的终极目标。
第二个浮现在我眼前的问题是:“生命化教育”、“人性化教育”、“生活化教育”的有什么相通之处吗?
张文质老师主张“生命化教育”,其教育核心即为:遵循生命发展的轨迹,把学生培养成为他们所应该成为的那个人。因此教育一定要尊重生长规律。
周国平校长主张“人性化教育”。他认为:衡量教育不应该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而应该用更广阔的人性尺度和人生尺度。人性尺度是指: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和青年接受外来的东西。人生尺度是指:教育应使受教育者现在的生活就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教育”,他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他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
以上无论哪一位大师的教育理论都把“人”放在了核心位置。教育发展到了今天,可不就是在进行培养人的教育吗?其实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都用他自己的方式发光”,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自信地开启他们的人生道路,这就是我们作为教师最应该做的。
作为教师尊重生命的发展规律,呵护他们的自尊,培养他们的自信,人性化的对待他们,让他们去关注生活,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个个难题,这是我们身为老师切实应该做到的事情。
“‘慢慢地快’这是人成长的规律,遵循这个规律,我们才能在教育之路上越走越顺畅。”这是我读了这本书后认识到到的第三个问题。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教育问题,无论遇到多么调皮的学生,无论面对多么难堪的教育境遇,我们都要保持这样一种生命的诚恳和从容。人有强大的再学习能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更好的老师,并有更多的机会去变革,去改善,但是如果作为老师把孩子心智完全扭曲了,把孩子的自信心彻底摧毁了,那真正的变革就不可能发生了。
工作中,我们要重视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相信我们的孩子能行,他这方面不行,但他那方面行,总有他行的地方。只要有一技傍身,心智健全,品行良好,他总会过好他这一生的。
我们的学生需要我们老师用专业的精神,诚恳的态度,积极的暗示,让学生对自己感到惊喜,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学会终身学习,这才是我们教育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