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些小学时候就耳熟能详的诗句,正是出自盛唐大诗人李白之手,李白又被称为诗仙。顾名思义诗仙定是潇洒狂放,没有任何忧愁,一生逍遥自在。其实不然,李白一生可谓活的跌宕起伏,最后竟郁郁而终。
《新唐书》中称李白是兴圣皇帝九世孙,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李白就和李唐皇室同宗,比唐玄宗李隆基高三辈,但是唐朝时候妄称自己李姓或是沾亲带故的太多,所以皇室不但不给予恩泽,甚至懒得去追究这些李姓人的责任。
李白自己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好像是自学成才。大家应该都记得小学学过一个故事,名字叫“铁杵磨成针”,说的正是李白,李白小时候特别调皮不爱学习,有次翘课去河边玩,看到一个老婆婆拿着一根很粗的铁杵在石头上磨,李白问她为什么要磨铁杵。老婆婆说要用来做绣花针。铁杵如何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语惊醒梦中人,李白从此发奋读书,据说他十岁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毛笔笔端开出了花朵,从此开始了他妙笔生花,诗赋日月的诗人生涯。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怀着满身的抱负踏上了去长安的路,写诗显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他的目标是先秦时期苏秦那样的人物。大丈夫生来就是要为国家成就一番宏图伟业的,写诗就当做自己的爱好吧。
初到长安的李白还是比较幸运的,先后得到了道士吴筠和玉真公主的推荐,又认识了贺知章。李白终于见到了居于九天之重的唐玄宗,据说唐玄宗非常赏识李白,亲自为他调制羹汤,并封他为翰林供奉。如果事情顺利发展下去,那么李白也许会在宫中寿终正寝,那么世间就少了个放荡不羁的诗仙了。
但是此时的唐玄宗沉迷于杨玉环的美色,已经不是那个励精图治的李隆基了。李白就是他们寻欢作乐时候的专属填词者。有次醉酒后,唐玄宗让他作诗助兴,李白提了一个要求,让杨玉环给他研墨,高力士为他脱靴。假如唐玄宗能够使李白施展平定天下的才能,李白也许未必会沉湎酒乡,凌辱权贵。这只是不甘心被豢养和视为弄臣的一种报复而已。
得罪了杨贵妃跟高力士的李白,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被放还。
李白又开始自己的远游历程,并在洛阳结识了杜甫,两人一见如故,真的是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两人携手一起游历,并在梁宋认识了高适,彼时的高适还是一个毫无建树的毛头小子。三人一起游历,高适深受其两人的影响,后来也成了一代大诗人。
不久爆发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四川,李白按耐不住那颗报国的雄心,已经隐居的他成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但老天似乎又跟我们的诗仙开了个玩笑,李白这次站错了队。太子李亨继承了皇位,李白沦为了阶下囚。谋反属于不赦之罪,幸好这次打败李璘的是当年蹭酒喝的高适,因此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被流放夜郎。
行至巫山时,皇帝颁布了赦免令,诗仙一激动写下了那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可见当时诗人的心里是极其复杂的。
后来李白回到了长江下游,屡次向当政者上书,表示自己愿意为国家效力。但是因为有前科,再没人理会他了。诗人的生活变得异常艰苦,761年,六十一岁的老诗人拖着老病的躯体从金陵到当涂投奔族叔李阳冰,第二年就死在了这里,终年六十二岁。
鲁迅曾经说过,人们只看见了李白喝酒耍癫的一面,却看不到李白不喝酒不耍癫的一面。无论如何李白的生命永不单调,永不寂寞,永远是那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李白,更是那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是在大喜大悲中,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完成了生命的极致和天才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