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人生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中午吃什么?去哪吃?’’搬来新办公室不久就进场面临这种选择,所幸楼下还有几家面店,作为中午吃饭的最后选择。
我是山西人,素喜面食,虽然随着念书,吃的食堂居多,而食堂多以米饭为主,也没有改变我喜欢吃面食的习惯。老罗曾说,故乡其实就是塑造了你吃饭口味的地方,辗转各地,不改初衷,山西当地人讲究“上车饺子下车面”,我也认为风尘仆仆回到家,吃上一碗暖心暖胃的面,才算是真正回到了故乡。
三晋大地,山多地贫,只有在地头庭院种点瓜果,蔬菜鲜少吃到,因此形成了重主食,轻副食的习惯,作为主食之一的面食,花样便越来越多,凝结了千年以来这块土地上人们生活累积下来的智慧与经验。
小的时候,我家早餐多是小米汤里煮的一种玉米面和成的椭圆形圪塔,我们管它叫“煮疙瘩”,煮熟后配浆水菜食用,也有不要汤水,只盛满碗的煮疙瘩,譬如像我弟弟最喜如此,拿筷子插中一个煮疙瘩,蘸白糖下嘴,也有口味重的蘸蒜泥吃,我一般还是就浆水菜吃,吃完喝完剩下的小米汤,一天之计便开了个好头。煮疙瘩刚盛出来特别烫,我小时候就有一次筷子没插好,滚烫的煮疙瘩掉到我手腕上烫了个大水泡,现在这个疤依稀可见。
午饭乃是三餐之中重中之重,花样更多,有手擀面,扯面,饸烙面,揪片,卤面,卷馍,烧馍……手擀面是用大擀面杖把面团擀薄,然后像叠衣服一样叠成几层,拿刀切成指头或者更细的面条下锅煮熟浇卤就可以吃了,以前的擀面杖经常可见有将近一米,成人胳膊粗细,做一顿饭可花不少气力,现在条件好了,基本不用擀面杖用压面机了,压面机可以选择厚薄和宽细,方便快捷。扯面和拉面做法差不多,只不过要比拉面粗点,类似拉条子,口感劲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扯成比较宽的面条,类似陕西人的裤带面。饸烙面是我一直想在外地找到正宗味道和正宗做法的面食,但一直未能如愿。饸烙面要用饸烙床,饸烙床架在锅的上方,中间有一圆筒,筒底有眼,将和好的面团塞入圆筒,利用杠杆原理把盖子压入圆筒,圆筒底部的眼里就被挤出了圆柱形的面条了,挤完拿刀切断,眼有大有小,可选择面条粗细,煮熟后捞出,可即食也可过水放两三天不坏。我小时候没有卤拿酱油和盐一拌也可以吃一大碗饸烙面。当地有专门压制饸烙面的作坊,饸烙面床很大,一天能压几百斤,有做红白喜事的会提前从作坊购买,当天做卤,下水把饸烙面烫开即可捞食,方便快捷,适合人多的场合。饸烙面也是晋城当地开饭馆的首选,制作方便,只要面好汤头好很容易吸引食客,我上高中的时候,便和同学操场后面的墙出去吃一家饸烙面,五块一碗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就很奢侈了,不过他家的牛肉块确实很大块。卤面是我最喜欢吃的面食,尤其用长豆角做的的卤,先把豆角掰成半根指头长短大小,炒熟后把油汤盛出,加水把用热水和好面切成的细面条铺在豆角上,盖锅焖熟,开盖把盛出的油汤均匀撒在面上,然后把豆角和面条搅拌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一般要配山西的醋和蒜泥才够味。小的时候我家对面有卖凉粉的,如果我家有做卤面就会把吃完凉粉剩下的芥末汤留下来拌卤面吃,那是我现在仍然回味的味道。卷膜是我小时候吃的工序最繁琐的面食,先得做馅,通常都是土豆丝和萝卜丝加鸡蛋豆腐等,馅做好后开始烙面饼,平底锅底涂油,擀好的特别薄的面饼放入锅内煎,等一面金黄后就放新的一张面饼上去,涂上油翻面,如此等有7、8张好了以后就出锅把面饼放入容器中焖一会,面饼就会又软又有一面是脆的,把软的一面朝上裹馅,包好就可以吃了。我基本上都吃4个,然后喝完当地小米煮好的小米汤就是心满意足了。烧馍就是葱花饼,把面团擀成大的一块面皮,刷油洒葱花、花椒末、盐等,卷起来切成几段,把每一段盘起来再擀成饼,拿平底锅烙熟蘸蒜泥和醋就食,神仙也不换,也是我们当地年夜饭的必选。
晚饭一般是汤面,小米汤里煮熟面条和豆角,我们称米淇儿,烘一勺油把放在米淇儿里的葱花激出香味来,就可以食用了。喝点汤食,胃便在舒服的境界里结束了一天的忙忙碌碌,休养生息了。
过年过节也是家庭主妇一展身手的时候了,这时候的面食基本是油炸的或是蒸的。蒸的一般就是把面食做出各种形状出来,有蛇盘兔,蛇嘴里衔一枚硬币,象征财富的意思,放在门檐;有龟有雨,象征风调雨顺,放在水缸上;有猪,象征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放在面缸上;有枣山,就是拿面绕成三角形,中间的地方放个枣,按每家男丁数量蒸制,一一对应,不能乱吃,希冀男丁顶天立地,剩下的蒸的就是普通的馒头了。春节前蒸的花面馒头一般等祭祀完神仙祖先后就会把它们烤成硬的,做成干粮,寒假结束开学我没少吃家里准备的干粮。油炸的有油条,油膏,油饼,油膏和油饼一般里面加红糖,还有一种我们当地发音叫油葛麻(音)的面食,我最喜欢吃,在盛满一面盆的稀稀的面泥拿手挤出一个球,拿汤匙剜掉甩入油锅中炸,炸至金黄色捞出把油控干,等食用的时候拿白糖炒热就可以了。
回味种种,更关切舌尖上的故乡。晋张翰见秋风起,思故乡荨菜羹鲈鱼脍,遂弃官还乡。我离家在京谋生,自认还做不到这般逍遥,只有在京城遍地的山西刀削面馆里吃个面,安慰安慰思乡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