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读《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也近1年了,这期间也一直在实践这种思考方法,可是思考问题时的效率感觉不升反降:做决定变慢了,想问题变慢了,了解新事物也变得慢了。
当然,这都只是表象。经过“慢慢地”思考,我总结了这三个原因:
1、接触的信息量更多了;
2、实践得还是不够;
3、随着信息的增多,相应的处理这些信息的方法却没有进步。
从第1点来看
平时接触的信息量确实增加了很多。这些信息量可以总结为这几个方面。互联网产品设计、运营、技术,元知识,商业知识,杂志文章,公众号文章,各类书籍。
随着这些的深入,对这些领域结构的逐渐了解,更多新的信息接着出现更多。
而这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这些信息增加的时间几乎和我开始接触《金字塔原理》的时间是同步的。
从第2点来看
实践不足是一个硬伤。接触《金字塔原理》这个事情是一个我学习提升欲望爆发的分水岭。
在这个事情之前,我没找到真正的兴趣,前进的动力只是找个“在别人的眼里”看起来很体面的工作,更多的是外部环境压力。
而在这个事情发生的前后,是受具体什么事情的影响我已经忘了,反正就是突然想通了,貌似也找了自己的兴趣,出现了想要提升的欲望,想要打开视野的欲望。所以我才会阅读《金字塔原理》,才会去学习很多新的领域。
然而,很现实的一点是动力虽然有了,但从一个完全新手的角度去接触一个领域,并且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又是很吃力又枯燥的。
虽然枯燥倒是不怕, 因为有兴趣,但必须得认清现实——对一个领域真正的入门得要3年。这个数字不是绝对的,但是一个基准。
这个数字对于我自己的意义就是不要浮躁,沉住气踏实学习,慢慢增加实践经验,解决实践不足这个问题。
最后关键的第3点
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加强处理信息的方法,也就是提升对金字塔原理的使用。
为什么是金字塔原理呢?因为它属于元知识,而元知识是“思考怎样去思考”,是“为什么”这个层面,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关于金字塔原理,之前我自己写过两篇相关的学习笔记,但感觉都停留在讲清楚它是什么的层面上。并且我也觉得真正有所进阶,还得讲一些细节,一些关键点,一些具体的用法。
那么,假设已经知道金字塔原理是什么了,关于具体的使用技巧有哪些呢?
1、界定问题的模型
在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案之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却常常被轻视的步骤——界定问题。
首先,上图是一个界定问题的方法称为“连续分析”(统计学上称为序列分析)。背景是我们现在的处境、情况。然后,如果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和现实呈现的结果不同,“问题”就产生了,也就是R1到R2。
我们现在知道了金字塔的构建喜欢用SCQA的结构。其中SCQ(背景、冲突和疑问)是序言部分。
然后,把“界定的问题”变成SCQ这个序言部分。
序言里背景S(situation)的真正意义是:在整体环境下我们明确的一个或者一些具体的事实,这个或这些事实当然跟我们后面要解决的问题紧密相关,所以才要把把这个事实作为切入点。
序言里的冲突C(conflict)的真正意义是:由R1(非期望结果)和R2(想要达到的目标)的不同所导致的困扰。
序言里的疑问Q(question)的真正意义是:在冲突的基础上,提出针对R2(想要达到的目标)的问题。
比如:
背景=我感觉现在这个方法很好
冲突=但这个方法没有带来预期效果(R1、R2)
疑问=我应该如何做?
不过要注意的一个关键点是:上面这只是一个极度简化的例子。
也有可能是已经有了解决方案了,这时疑问就是“这个方案是否正确”或者“怎么实施这个方案”。”有解决方案“这个点就变成了冲突。
同样这么顺着下来可以组成一个层级,第一层,第二层……
最后,对于界定问题的框架,《金字塔原理》这本书的第八章有详细的讲解。(用于记录)
2、结构化分析问题
在界定问题后,也就是SCQ完成后,进行A(答案)的步骤。
其实我突然觉得没必要写这一节的笔记了。这些东西都是套路,就是练,一直练,不停地地练,时不时地回头总结下就行了。(“结构化分析问题”在这本书的第九章)
但还是要记录下: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套路呢?
原因跟麦肯锡这家咨询公司的发展过程和经验总结有关。在麦肯锡早期,他们的工作方式是接到一个咨询单子后,不论客户存在什么问题,都从全公司全行业进行分析。但事情的结果却是这样工作根本就无法有效展开,“在收集资料和分析的工作中高达60%是无用功”。
经过一系列的总结改进,最后麦肯锡注意到了学术界的工作方法——传统的科学方法。
·提出各种假设。
·设计一项或几项重要实验,根据产生的结果排除一个或多个假设。
·通过实验得出明确结论。
·相应地采取补救措施。
换句话说,就是强迫自己思考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这个技巧叫外展推理,在书的附录1有讨论),之后的重点就是收集资料,以证明是这些原因或不是这些原因。
然后又会产生一个问题:这些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该怎么去找呢?
不是靠凭空捏造,而是认真研究问题所在领域的结构,即有个全局视野、大局观,然后从中寻找关键点,即界定问题模型中的序幕/切入点。
3、充分必要条件
这一节“充分必要条件”是我自己总结的一个小技巧。它的作用就是在你进行结构化分析,构建“金字塔”的时候,对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判断。
使用时核心的判断过程是:
因素A和因素B现在是有关联的,那么是因素A推导出的因素B呢,还是相反B推出A。
进一步,是因素A推出因素B,但是B却不能推出A,那么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那么因素A在这个金字塔里就暂时居于上层,然后再来和其他因素,比如因素C,进行同样的比较。
比完了后还可以判断下因素B和因素C的关系。
这里还可以借用2x2矩阵的帮助来提高思考效率。
四个区间中需要处理的是右上角的“待定”区间,怎么看待它的意义呢?看下图
一个2x2矩阵在“金字塔”内就是一个层级里的一点,把多个矩阵内“待定”区域里的因素放在一起,再和是充分条件的那些因素(右下角)一起在进行一次评估。
大概的方法就是这样。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就可以继续拓展思路,开开脑洞。
总之,运用充分必要条件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正问题核心因素的过程。
最后,能这样判断的前提是你对这个问题所在的领域有了一个全局视野,有了大局观。用容易理解的说法就是——业务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