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哈拉?这不是地名,是人名!这个女孩心中的秘密也有撒哈拉沙漠那么大,那么宽。《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美]爱斯米.科德尔著,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被校方认为是需要“特别帮助”的女孩萨哈拉,因为父亲抛弃了她和妈妈,而对世界充满了不信任感。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她是个需要“特别帮助”的笨学生,她是“特别的萨哈拉”,她不写作业,不开口读书,不学习。但实际上,萨哈拉热爱阅读,疯狂地喜欢写作,甚至还写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偷偷地藏在图书馆里,期望有一天有人能看到自己的作品。
后来,一位“行为怪异”的波迪老师以独特的方式召唤了她的才华,改变了她自闭的生活态度……
翻开这本书,一张随书赠送的卡通贴纸掉了出来,我心想,儿童对贴纸的渴望还真是不分国界。再然后,我关注到书中俏皮的字体、精美的插图。
我想,它属于“童书”——冒着点孩子气,又有着清新的书香味儿。往大了说,也可以将其归类为儿童文学。梅子涵先生在这本书的序中说:“儿童文学都是童话,是作家们在写着渴望。不是女生萨哈拉的故事我们见不着,而是老师波迪让我们觉得该去哪儿寻找呢?”不过,它们同时也能带给我们温暖与希望,像《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宗作先生,《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音乐老师马修,《孩子王》中的知情老杆儿,还有梅子涵先生笔下的马老师,以及《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中的波迪小姐……虽然他们不是在一个个学校的教室里常常可以遇见的,可是有谁会去认为他们是假的,不愿意去相信,拒绝那相信的喜悦和佩服?相反,我们相信,我们向往。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书中特别的不只是萨哈拉,还有特别的妈妈,特别的老师,特别的爱……而这些,都是我们想念过的,渴望过的!
萨哈拉的妈妈是特别的。在萨哈拉的印象中,妈妈在买书时永远不会犹豫,即使掏出一张很“大”的钱,她的眼睛也不会多眨一下,就好像这些书和面包牛奶一样,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萨哈拉喜欢妈妈这种勇敢的神情。妈妈还会给萨哈拉读书里的故事,那时萨哈拉躺在妈妈的怀里,就觉得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而她自己是世界上最棒的学生。
波迪老师也是特别的。她有很多法宝,我尤其喜欢她的“烦恼收集器”。波迪小姐总是对学生说“应该把烦恼都扔在家里”,而不是带进学校,她有一个大大的黄色的篮子,每次上课前她就拿着她站在教室门口,学生进教室前都要把自己的烦恼“扔进”这个大篮子里,这样才可以好好的听课、好好的学习。没到放学的时候,她又让学生把自己的烦恼领走,实际上,到不了放学的时间,孩子们就把自己的烦恼忘到九霄云外了。
波迪小姐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她尊重他们。看到萨哈拉第一次日记仅有四个字“我是作家”时,波迪小姐却在后面写上“我相信”、“作家需要写作”之类的话语,对着“几乎什么都没写”的日记本,波迪小姐居然对萨哈拉的母亲说“她将是一名作家”!这对敏感的萨哈拉,无疑是一支强心剂。它让这个未来的作家愿意写东西给波迪小姐看了,她的心灵之窗开始被打开。
有书评说:“这本书写的不是什么奇人奇事,但它本身却很神奇。”这神奇的魔力来自何方呢?是爱!正如波迪老师所说“爱学生与其说是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如说是一笔额外的奖赏。如果你打心眼里乐于工作,爱别人,你所得到的额外奖赏往往是最令你幸福的。”
身为教师的我们,为阅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许多时候,面对这类书籍,分明看到书中就有我们的课堂,有我们的学生,有我们自己……读来感到分外熟悉,特别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