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学习规矩的过程中,很多尽心尽力的父母常常觉得孩子“难搞”,育儿过程中有诸多困惑,德国作家:安妮特·卡斯特-察恩的《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规矩》让我知道,父母需要适当的“工具”,才能帮孩子建立规矩。
作者在书中用真实的案例和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不守规矩,如何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教给孩子学会该学的规矩,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逐步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在爱和规矩中成长为自信又谦卑的人。今天我与大家分享其中的——“为孩子立界限的两大基石”。
基石一:赏识你的孩子
“彰显好行为”:相对于许多不愉快的要求和限制,父母的赞赏形成一种必要的平衡。”你把房间整理得很乾净,连书桌和书架都弄得非常整。你自己一个人玩积木玩得这麼开心,我真高兴。”愈能具体描述你喜欢孩子的哪些行为,孩子愈会把你的赞美当真。
“让孩子看到你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动力。许多父母往往过度强调错误,忽略了孩子的进步和那份好意,反而令孩子感到气馁。例如:当小小孩拿起扫把,主动扫着地上的碎屑时,父母的反应往往是“你把碎屑弄得到处都是”,而不是“你办到了,我为你感到高兴”。
“回应孩子的每一小步”: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时,从中挑出几件正面的小事加以回应,就益显重要。孩子的作业簿有一行字写得不错时,可以这么说:“这行字写得特别整齐”。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对孩子却可能是莫大的鼓舞。
“赞美后不加但是”:父母常在赞美孩子的同时,补上一句批评,例如:“这行字你写得很漂亮,其他的都乱写一通。你踢球技术无人可比,要是学校功课有这个的一半好就好了。”赞美孩子后,记得适时划上句点,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基石二:确立常规
“先接受孩子的本质”:改善孩子的行为,但不要求完美。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极限,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毫不费力的学好规矩,有些孩子要花比较多时间才做得到。订立家规时,要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
“设定合理的界限”:设定界限,代表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规矩一旦确立,所有家庭成员都要遵守。先想想哪些界限对你的家庭和孩子特别重要,列举出清楚明确、易理解的家庭规矩。但规矩不宜过多。孩子被一大堆规定和命令团团包围时,容易备感压力,反而不愿合作。
“前后一致”:规范要有一致的标准,具有可预测性,让孩子清楚该遵守哪些规矩,以及如果他不遵守规矩会发生什么事。如果规则摇摆不定,孩子会理直气壮质问:为什么以前可以,现在就不行?随之而来的结果是,父母将失去公信力和影响力。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清楚的界限。父母可先依照此书中的“三阶段”计划,逐步改善孩子的行为问题。
第一阶段:说清楚,讲明白
“指示要正面而明确”:父母指正孩子行为时,应使用明确的语词。与其说“这里怎么一团乱,不如直接说”先把乐高积木放回箱子裡“。比起”不要大声尖叫“等负面语词,”嘘!小声说话“的正面语词,更能让孩子明了。此外,不要让”请“这个字从语汇中消失。
“平稳的语调”:和孩子说话时,除了留意说话的内容,说话的方式也很重要。如果你大吼大叫,孩子只会注意到:”啊哈,爸妈已经失控了。”面对重要的事,更需要用平静、坚定的语调说话。只有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才会认真看待你要求的事。
“肢体语言让说话更有分量”:注视孩子的目光和肢体接触,例如: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走到孩子身边再开口讲话,以及轻轻搭着孩子的肩膀等等,都有加分的效果。若好话说尽都无济于事,请进入下一阶段。
第二阶段: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设定行为的“自然后果”:孩子最能从经验中记取教训,但是后果必须明确、合理、可行。“罪行”与后果之间最好有直接的关联,让孩子的选择决定自己要承担的后果。例如:不肯把玩具收好时,他得接受“玩具被收进箱子,没收一星期”的后果,而非取消饭后点心。要让孩子知道:拥有玩具是一种权利,和这个权利相伴随的责任是照顾好玩具。如果缺乏责任,就会丧失权利。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孩子违反规矩时,可以透过提问:”规矩是怎么说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确定要让这个后果发生吗?强调孩子可以选择“遵守规矩”或“承担后果”。
“执行后果”:如果孩子仍为所欲为,就立即执行必然的后果。这时父母要言简意赅,保持沉默,不要做太多干涉。多作的评语和高高在上的态度,像是“我早就告诉你别这么做”,只会造成亲子角力,反而失去孩子的信任。
“强调正面后果”:有时也可以换个角度,跟孩子强调你希望的行为将产生的正面后果。例如:“如果你现在动作快一点,还可以准时到校”。“如果你玩游戏时平心静气,我们就可以把游戏玩完”。
第三阶段:亲子约定
如果孩子在行为上的转变仍差强人意,请试着和孩子一起订出行为改造计划,并且邀孩子主动参与计划。孩子贡献的点子和建议愈多,就愈愿意遵守。
“锁定行为”:请先锁定要改造的态度或行为,将情形记录下来。以写功课战争为例:孩子需要多久时间写功课?和妈妈为了功课发生争执的情形有多频繁?争执有多激烈?
“危机会议,凝聚动力”:和孩子坐下来,冷静讨论。先问孩子的想法,再告诉孩子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其次,问孩子有没有想要改变现状,简短说明你的想法。以功课战争为例,你可以这样说:“以前我总是陪着你做功课,但没多久就为了功课吵起来。我希望以后你能独力完成功课,我们也不要为这件事吵架。”
“选定不当行为后果”:问孩子是否有改进的建议,一起找方法规范彼此。以合作取代对抗,会让孩子学习规矩的过程变得容易些。
“和孩子一起想想看”:如果其中一人不遵守约定,后果会如何?如果拖拖拉拉写太久,后果如何?如果孩子开始骂人或乱吼,后果如何?如果妈妈开始骂人或乱吼,后果又如何?清楚写下你和孩子想要有哪些不一样的做法,以及选定后果。两人以签名保证会遵守约定,最后把这张约定书贴在家中的显眼处。
“选择激励或奖励”:危机会议不是跟孩子议定奖励的好时机。不妨等情况改善,再订出奖励的内容,补记在合约上。
“勤做记录,评量成果”:每天记录重点,如果当天表现良好,就贴上贴纸做记号,然后定期用奖励增强孩子的动机。持续观察,耐心等待。改变孩子需要时间,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展现成效。在看到转变之前,不要轻言放弃。
不管是按部就班设立界限,或是运用富创意的解决之道,父母都要先接受孩子的本质,再提供适当的环境,以引发孩子内在自我的最大可能。
今天推荐大家看:《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