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所有关于大海的故事都是动人的。 每次置身与海边之际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聆听海浪的起伏,就像是在聆听生命的节奏。 从一个海岸走到另一个海岸,时间在变,地点在变,心情在变,人在变,可不变的是我对大海的眷恋。
我是秦岭山脚下长大的孩子,十七岁前都没能亲身体验大海的壮丽。小时候对大海的憧憬完全来源于文艺作品的熏陶:从童话到诗歌, 再到小说,电影,音乐。 怀着“海上钢琴师”异样的生命体验,想象着诗人“面对大海,春暖花开”的畅然之情。
上中学时一个要好的同学更是透露给我一个她与大海的秘密:她曾和男朋友坐火车偷偷跑到青岛去看海,两人在海滩上竟惬意地睡了过去。之后每次听到周迅的那首“看海”,都会使我想起这段朋友的“往事”并惬意地扬起一丝微笑。谁又没有年轻过?每次看到媒体上报道山区的孩子是多么渴望外面的世界,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个孩子在蹒跚的山路上不停地往前走,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大山,终于在最后一座山的山顶上看见了大海的壮阔。那时的大海就是我这个山脚下长大的孩子眼中的希望。
十七岁,妈妈的爱将我送到了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从未想到平生第一次见到大海,竟会是在异国他乡。一个人赤脚走在黄金海岸的沙滩上,第一次切身地体会到了世界的浩瀚。相信任何人站在这片被称为“冲浪者天堂”的海岸上,都会被自然纯粹而绝对的美所打动,所震撼。当夕阳西下时,我用双脚在海滩上写下了“CHINA”。那一刻的大海对我来说就是绝对的自由。
第一次来到法国西部布列塔尼的海岸, 就被这里的海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里的海岸散发着欧洲浓郁的人文气息:悬崖峭壁,灯塔渔家,船舶星星点点地漂泊于海浪之间。这里的海岸没有成群结队的冲浪者,
没有现代工业带来的浮躁气息。这里一切都是自然的,木质的小屋被花朵簇拥着,中世纪教堂的残垣断壁依旧透过海风诉说着几百年前的骑士精神。 在离海岸最近的公寓住下来,早晨打开阳台的落地窗,海浪声汹涌而至,这在明白什么叫“置身大海”。
此刻终于体会到了“面对大海,春暖花开”这八个字的涵义。此时的大海为我呈现了本应属于生活的恬静悠然,天人合一的完美姿态。
不只从何时起,我的大海变得越来越浩瀚。希腊的爱琴海岸洋溢着地中海人的热情,上海的十里洋场诉说着永恒的东方魅力与繁华;夜晚站在纽约南岸的渡轮上,曼哈顿岛的灯火辉煌夹着十月的海风黯然袭来,才发现无论身处何方,追寻的其实都是一个永远看不清的自己,带着她的过去仰望着她的未来,却永远握不住现在。
以后大海成为了我的心念,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想念大海成为了一种仪式性的惯例。晚上想念大海了,就半夜爬起来在网上订好高速火车票,第二天一大早直奔布列塔尼或诺曼底。只要置身于大海的怀抱中,似乎一切都不再重要。剩下的只有海浪的旋律伴随着我呼吸的节奏。大海不是浪漫的代名词,她是生命,是希望,潮起潮落都只是生命应有的韵律,在生命出现之前如是,在生命的尽头亦如是。
我曾在大学的戏剧课上高歌:“憧憬大海吧,因为她是生命的源泉;热爱大海吧,因为她舞动着宇宙最美的节奏!”不久我对大海的狂热就成为了同学和朋友们亲切的笑料。尤其是和我一样迷恋大海的一位美国朋友曾翻遍了图卢兹的礼品店为我寻找理想的生日礼物,最终却一无所获。她曾可爱而无奈地说到:“我在商店徘徊,售货员上前询问我在寻找什么,每次当我说‘大海’,他们都会异样地看着我。”我苦哭笑不得地告诉她:“那当然了,人家肯定以为你神经不正常,大白天的满地找大海!何况图卢兹只有一条伽洛河。”不久后她又在巴塞罗那的来信中开玩笑说:“我忙得都快要能够为你买下眼前的这片大海了”。那时我是多么地庆幸这世上如此迷恋大海的疯子不只我一个。
2013年12月2日,于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