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投资这一块,我陆续也学习实践了一段时间,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路历程。
我刚开始学习理财,就是从价值投资法开始的,也就是说通过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综合损益表来判断公司是否值得投资(关于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介绍,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虽然说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是流程略微复杂,比如说需要先找几个有意向的企业,然后找到他们的三表,再根据三表的数据来判断是否值得投资。说实话这个流程对于非专业人士的我还是蛮痛苦的,差点被逼疯。相信你们真的尝试下来也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价值投资法来判断不值得投资的企业还是蛮靠谱的,如果伙伴们有股票在犹豫要不要入手,可以尝试一下。
我来说一下我当时遇到的问题,因为是新手,很容易被情绪所影响“追涨杀跌”,频繁的进行买卖,所以一段时间下来,基本上没赚什么钱。
很长时间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哪里出了问题,直到最近看了《理财最重要的事》这本书,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难道我频繁买卖真的错了吗?
书中表示:很多投资者在基金上得到的实际回报比基金平均回报率要低的多,因为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和实际做的事情有差异,很容易被恐惧和贪婪所影响。
实际上我们只需要把钱放入某只普通的股票基金,然后按兵不动,就可以赚更多的钱,但是大部分都是不断地买入卖出,对时机的把握也很糟糕,结果损失惨重。
我一旦对一件事情产生怀疑,就会找各种证据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然后就在巴菲特的致股东信里看到了下面这些文字,顿时泪流满面,原来频繁买卖真的是一个很二的行为/(ㄒoㄒ)/~~
我们忽视手续费只是因为没有关注,其实一点都没少花,不然金融证券行业的高工资哪儿来的钱?
在股东信里,巴菲特还给出了三条关于投资的“强烈建议”。
第一,关于长期投资,重要的是看成本。巴菲特曾经在2005年度报告里说,专业人士管理的积极投资,多年之后获得的回报,可能比业余人士仅仅坐在家里的静止投资回报还要低,因为大量固定的费用在资本的来回中消耗了,而且这些消耗跟投资的表现完全没关系。在今年的这封信中,他依然是这样认为的,并且建议说,对于投资者来说,从长期的和平均的情况来看,一支低成本的指数型基金要比一组母基金更好。巴菲特还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公式:如果整个投资世界分为两种人,一种是积极投资者,一种是不作为投资者,而且都能达到投资的平均结果,那么谁的成本低,谁就获胜。
第二,有三个因素会导致投资成功以后还会失败。第一个因素,好的投资记录会快速吸引大量的资本;第二个因素,是大量的资本不可避免地会作为投资表现的锚定物。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手持百万资本怎么投资容易?跟着数十亿资本干!第三个因素,大多数经理人很少会寻找新的资本,因为他们在乎的是自己已经管理的项目里资金越多,他们就能收越多的钱。并且,当华尔街管理万亿美金并收取高额费用时,通常是管理者获得巨大的利润,而不是客户。
最后,巴菲特说,很多人都向他问投资建议,他通常的建议都是持有低成本的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基金,也就是前边说过的低成本指数型基金。但事实上只有少数朋友会听从这样的建议,大量向他征求建议的富人和机构根本不听。他们会礼貌地道谢,然后就去听收费高昂的经理人的建议了。但是经理人的建议是怎么给出的呢?他们如果告诉顾客只要年复一年地增加持有低成本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那简直是一种自杀。相反,如果建议每年都要进行变动式管理,就能收到大量管理费。
巴菲特粗粗地算了一笔账,在过去的十年中,在这些投资经理人的建议下,浪费掉的钱至少有1000亿美金。然而,人类的行为是不会改变的。富人和有钱的机构还会认为他们需要一些“额外的”投资建议,那些建议者也会继续给客户一种变得更富的期望。这剂魔药今年可能是对冲基金,明年可能是其他的什么。也许有一句格言很好地预示了这一切,“当一个有钱人遇见了一个有经验的人,那个有经验的人最后获得了钱,而那个有钱人则只留下了经验。”
还好是用价值投资法选择的股票,相对比较靠谱,所以只是赚的少,并没有赔钱。一方面我比较容易受情绪影响,另一方面我也是个懒癌,所以价值投资法虽然好,但是并不适合我。
经过实践我还是觉得定投比较适合我这种懒癌而且不是特别专业的投资者。
因为基金定投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对投资的时机要求不高,而且每个月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去投资就可以了。(想要详细了解,可以翻阅基金定投攻略,年收益大于10%不是梦)
最后再来总结一下:理财中频繁买卖不是一个明智决定,持有低成本的指数型基金是个不错的选择。
投资经理的人的话也不能全信,毕竟“当一个有钱人遇见了一个有经验的人,那个有经验的人最后获得了钱,而那个有钱人则只留下了经验。”
PS:前段时间又不安分了,购买了课程《绝不亏钱的投资法》,包括场内货基套利、逆回购、债券及短融债基,学完之后觉得有点鸡肋,不过后续我还是会慢慢把这些写成文章分享出来。欢迎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