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没什么进展,很早就意识到自己是一个需要别人管着的人。没有人在后面督促,就停滞不前。是因为懒吗?读博之后,确实越来越懒散。
没有压力和约束下的自我驰骋,就像脱缰之马,自由却不知目的何在。
不禁想时间都去哪了?我不是一个爱玩游戏的人,也不喜欢到处疯玩,甚至可以说有点宅。下面给自己的时间流向大致排个序:
- 上网,手机APP和电脑网页
- 吃饭、睡觉
- 给别人解答问题
时间被碎片化的非常厉害,注意力无法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半小时。
可以说上网占据了最多的时间,而上网做的最多的事情是什么呢?聊天,看新闻、阅读科普文章、朋友圈、搞笑段子。手机上APP不断涌现的小红点提示,刺激着神经,点进去,就困住了一段时关。
夜晚,带着手机上床,打开知乎日报,对着每天的“大误”小说大快朵颐,接着打开澎湃新闻,浏览世界一天的大事;清晨醒来,打开知乎日报,浏览着最新一期的“瞎扯”笑话和标题很吸引人的文章。看完了,接着打开开眼视频,开始观看高质量的视频短片。整个白天,不断重复着 “拿起手机,打开各种各种APP,查看一下,再关上”。本该集中思路解决学术问题,却被手机的通知讯息诱惑,思路被打断,效率之低可想而知。
一天的时间,变成了无数零散的碎片,长时间持续这种生活方式后,注意力变得难以集中,即使在工作,余光也总被手机所吸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心里总惦记着网络。
更为要命的是,这种方式甚至在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
在这些讯息快餐中,我对自己能学到什么,汲取到什么持完全的怀疑态度。这些文章中的观点或许非常新颖独到,内容质量也不必多言,作者多数在相关领域有自己的一番才能或技能。我对这些文章或视频传达的思想并不怀疑,但我有个人方面的担忧。
在碎片化的时间内,快速切换的知识灌输,通常并不引发主体意识的深刻思考。要知道,这种碎片化快餐阅读方式,虽然好吃,内里却不大有营养。明面上,接触这些不同领域的碎片知识会扩大知识面,完善自我知识体系。但是由于快速切换的阅读方式,使得思维无法对这些知识上做纵向透视,以至于在消费完这些知识快餐后,脑子里留下的也不过是肤浅的不能再浅的自我解读。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阅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自己原本的思维方式。以至于不愿意或者无法在某个巨细的问题上进行深入而有益的思考。
或许是时候告别这种碎片化的时间了,人生有那么多风景,与其被手机和网络束缚,不如多做些有益于自我思维深度的阅读,拿起书架上那满是灰尘的书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