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处于全年中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所以在今天,下班的时候,天已黑透我一点也不奇怪。
北方部分地区的习俗,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这句话我从小听到大,却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冬至吃了饺子就不会冻耳朵呢?
我特意科普了下,饺子原名“娇耳”,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冬至、大年初一吃饺子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
提起来冬至吃饺子,总有那么一些片段停留在我脑海中。上大学以前的冬至,已经没有印象了,似乎人只有在离开家后,才会更加的注重这些节日,或者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吧。以前冬至的时候没有特意的去吃饺子。上了大学后,每一年都会记得吃上些饺子。
不知道是我记性越来越不好,还是时间过的太快,很多以前觉得念念不忘的事情,现在都逐渐在我脑海中淡去。依稀记得,每一年的冬至,都会和舍友特意吃一顿饺子,或者在食堂吃,或者去学校外面的小餐馆去吃。总觉得,那似乎是整天冬天最温暖的食物。或者在吃饺子的时候,会有家的味道吧。
毕业后的那年冬至,我吃的饺子是用电饭煲煮的,因为当时只有那一个锅。现在已经不记得了当初饺子的味道了,一起煮饺子的人的面孔也越来越模糊,但当时快乐的心情,记的如此的清晰。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其实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不太主动去吃饺子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大了,饺子没有小时候那么可口了,还是因为饺子里少了妈妈的味道。现在很少吃到妈妈做的饺子了,大概是因为做饺子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吧。
虽然麻烦,做的过程却也是一种乐趣。我擀皮,妈妈包,而我擀皮的速度总是跟不上妈妈包饺子的速度。一边聊天一边包,很快就包好了够一家人吃的饺子。而通常妈妈都会准备非常足的料,很多情况下,都是要连着吃两顿饺子的。
冬至,虽然没有过年那么隆重,但在我的记忆里,却与饺子分不开。
今年冬至,也吃到了一顿味道不错的饺子。吃到了饺子就不会冻耳朵。
祝冬至快乐!
2015.12.22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