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注重包装,善于隐瞒,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不太熟悉的人时,你如何才能一眼看出此人的定性与格局?看一个人的定性与格局,历史上有一个简单、粗暴却有效的方法——羞辱对方,然后看对方的反映。
魏无忌是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广招门客,听说魏都大梁守门人侯嬴虽然年老,却是个人才,于是便亲自驱车去迎请侯嬴。
侯嬴想要试探魏无忌的定性与格局,故意为难、羞辱魏无忌,慢吞吞地整理衣帽拖延时间,让魏无忌亲自驾车载着他去见朋友朱亥,在人多热闹的大街上转悠……
面对侯嬴的为难与羞辱,魏无忌不仅没有丝毫生气,反而对侯嬴越加尊敬。侯嬴因此被魏无忌的定性和格局深深折服,从此成为魏无忌的门客,后来魏无忌“窃符救赵”,就出自侯嬴的主意。
张良是西汉主要开国功臣之一,他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后,躲到下邳,在沂水桥上遇到黄石公。
黄石公为了考验张良的定性与格局,故意把一只又脏又臭的破鞋子扔下桥,然后傲慢地对张良说:“臭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不满,替他捡回了鞋子。
随后,黄石公又跷起二郎腿,命令张良把鞋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很想揍他,但最后还是强忍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黄石公穿好鞋。
通过考验,黄石公认为张良“孺子可教”,定性、格局不错,于是把《太公兵法》赠与张良,让张良成为一代谋圣。
西汉文景时期,有个叫王生的老隐士,喜欢黄老之学,很受当时人的尊重,曾应招入朝。当时,三公九卿诸位大臣均在场,王生的鞋带松了,就让张释之替他系上。
张释之时任廷尉,是九卿之一,位高权重,王生当众让张释之替他系鞋带,在外人看来好像是莫大的羞辱,但张释之却不这么认为,而是应声跪下,细心地替王生系好鞋带。
事后,有人问王生为什么要在朝廷上羞辱张释之,王生说:“我年纪大了,地位也不高,自忖帮不上张廷尉什么忙,所以才这样做。张释之是天下名臣,我羞辱他,正是为了增强他的名声。”大臣们听说后,都称赞王生的贤德而且敬重张释之。
侯嬴对魏无忌、黄石公对张良、王生对张释之,用得都是以羞辱之法来考验对方的定性与格局,够精彩,但不是最精彩。因为在历史上,还有一个人更是此道中的高手,他运用此法考验对方,简直是到了炉火纯青、无人能及的地步。
此人就是汉高祖刘邦。史书中说,刘邦“慢而侮人”。有些人认为这是刘邦本性如此,但我并不这么认为。相反,我倒是觉得,刘邦是故意为之,目的是借此考查人才。
刘邦初次见高阳狂生郦食其,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洗脚,骂郦食其为“竖儒”,言谈举止傲慢无礼。而当郦食其不为刘邦的羞辱言行所动,表现得不卑不亢、恰到好处时,刘邦马上改变态度,穿戴整齐,把郦食其奉为上宾,并虚心向他请教。
后来,英布背叛项羽投靠刘邦时,刘邦故技重施,也一边让女人洗脚一边接见英布。结果英布怒火中烧,十分后悔,差点自杀。刘邦不动声色,让英布先去为他准备的宾馆休息。英布来到宾馆,见自己的帐幔、用器、饮食、侍从官员一如刘邦那么豪华,不禁又喜出望外。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故事中,刘邦都是一边洗脚一边接见宾客。刘邦为何总是在接见宾客时洗脚?难道刘邦洗脚洗上瘾了?还是说刘邦自认为自己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想要以洗脚来向宾客炫耀?
刘邦能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显然不会这么无聊与幼稚,他这么做肯定别有深意。而此中深意就是我们前面谈到的,刘邦想以羞辱对方的方式来考查人。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一个人连小的羞辱都无法忍受,那么他的定性与格局肯定是有问题的。
侯嬴通过羞辱之法,见到了魏无忌的定性与格局,于是决定成为魏无忌的门客;黄石公、王生通过羞辱之法,见到了张良、张释之的定性与格局,于是决定成全张良、张释之;而刘邦通过羞辱之法,知道了郦食其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也知道了英布是个贪图利益的人,所以,刘邦后来才会对郦食其言听计从,而对英布则是尽量给予好处,以满足英布的物欲和虚荣心。
以羞辱之法来考验一个人的定性与格局,简单有效,不过确实过于粗暴,容易得罪人。所以,在羞辱之后,还要有兜回来的本事。
刘邦在羞辱英布时,提前给英布准备好高规格的待遇,无声无息地把英布的心给兜了回来,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后遗症,这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