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第一章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
一、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二、“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
三、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
两封家书牵出三骂四堑五耻辱
老曾对其弟国荃的两封家书中提到了三次“为众人所唾骂”、三次军事大失败以及“四大堑”。
家书中以“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文理之浅”、“冷笑而薄之”、“为通省官绅所鄙夷”、“官绅人人目笑存之”诸如类似薄言凉语,寥寥数字将老曾官场失意后的一腔热血逐渐心灰意冷的过程刻画的入木三分。
这是每每希望后的每每失望带来的层次递进的过程,展现出一个初出茅庐、横冲直撞的官场愣头青心头烈火逐渐熄灭的过程。
作者梳理出老曾一生的五次耻辱,今天先消化其中五分之三,以一根筋愤青报国吃三堑,迷雾拨开又迷雾拉开老曾低谷期的人生大幕。
一根筋愤青报国吃三堑
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奇耻大辱后竟豁然贯通。
这一年是老曾第六次考秀才,时年21岁,这一次考试,老曾考前下了苦功夫,自我感觉良好。万万没想到,发榜之日没有等来榜上有名,等来的却是教育厅厅长发布公告,公告上说老曾文理太浅,以佾生注册。佾生,俗称半个秀才。
经心准备的考试,没考中也就罢了,还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批责学问不行,抱了半个秀才回家。对于学了十六年的老曾来讲,这无疑是奇耻大辱。
此乃第一堑。
“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
十年七迁,傲世群曹,从一名普通进士迅速成为副部级官员。到京当官后,才觉官场昏暗,过着不上不上、非驴非马的日子。自己怀才不遇,无处施展一腔报国情怀,自诩为支床石、失乳儿,那段时间内心灰暗,疲倦麻木。
位列卿贰后,自以为可以一展身手。结果努力过后才发现“当了部长,才知道官小”,在道光年间不被重用的老曾,咸丰上台后迎来了转机。
老曾上疏痛斥“以畏葸为慎,以柔靡为恭”的官场作风,并建议咸丰举行“日讲”,也就是政治学习。咸丰对此大为赞赏,并令老曾拿出一个方案。老曾精心准备了讲稿,并画了一张教室的布局图。正是这张图,成了老曾的第二堑。
老曾不擅作画,这张图画的相当难看,瞬间成了九卿之间流传的笑柄。究其原因,老曾像极了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我们,刚到单位看哪里都是问题,都是顽疾,自以为想出好的策略用以拯救不良作风。结果得罪众人,自己一点微不足道的问题被放大扭曲。实际上,这就是愣头青初闯天下的后果。
此乃第二堑。
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
晚清官场昏昏暗久已,加之清廷政府内外交困。此时,太平军开始四处点火,并逐渐有燎原之势。老曾分析原因,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咸丰皇帝。
于是乎,这位忧国忧民的愣头青直接上疏皇帝,痛快淋漓的给皇帝提了诚恳的三条建议。且沾沾自喜,以为年轻的皇帝会被自己的当头棒喝幡然猛醒,改弦易辙。
就凭这个行为,老曾那会真可以算得上愣头青。他竟敢撄皇帝老子的逆鳞,当真不想活了。幸亏两位大学士的劝告,咸丰才消了杀人之念。
按道理讲,官场的习气和皇帝的做派老曾已经很清楚了。可是在大名大位的权贵面前,仍然以一副清流独居,并寄希望于自己凛然正气换取朝廷的一丝晴朗。
在对待琦善的问题上,老曾“词气抗厉”、“四坐为之悚动”,琦善被革职,发配吉林。弹劾赛尚阿,“专折奏请从严议处”,赛尚阿被革职。
无论是批评皇帝,还是弹劾权贵,老曾始终是一股正气、唯我独清的去做这些自认为正当的事。先是批评皇帝未果,然后就开始弹劾门生众多的权贵,这一来,相当于得罪了九卿这个圈子。这样的一根筋,不被唾骂才怪。
此乃第三堑。
迷雾拨开又迷雾
半个秀才起家的老曾,被悬牌批责之后,居然醍醐灌顶,桶底脱落,豁然贯通,文理大进。俗话说,打了一棒槌,灵魂开了窍,考试也开了挂,开启了飞黄腾达。
这层迷雾拨开后,老曾来到了京城为官,至副部长,却发现官场昏聩,自己一腔报国热情变成了支床石,逐渐心灰意冷。迷雾好不容易拨开,却发现还是一团迷雾。
然而,“画陋图”被讥笑后,并没有使老曾沮丧消沉,反而更加激起了他和整个官僚体系战斗的决心,坚定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意志。
既然又是一层迷雾,一根筋的老曾就继续拨。然而,这一次批评皇帝、被“京师权贵唾骂”以后,老曾发现自己百计奋斗,国事始终颓唐。为此他精神痛苦,萌生退意。
刚好,在此时,其母去世,他当真成了失乳儿。不过这次他趁机逃离了京城,暂别了令他窒息的官场。
吃过三堑,拨开不见底的迷雾。整个历史还原了老曾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向通过改变当时的官僚体系拯救国家。可是一根筋愣头青的方式让他始终被层层迷雾包裹。尽管这样,老曾始终未被困难打倒,成长型的心态以及善于自省的习惯,每次都能让他退而壮大。
不知道还要吃几个堑,他的单线思维才能跃升,拨开迷雾见天日,且等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