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一本书,有些人读完像是脱胎换骨变了个人,有些人读完就跟没读一样?为什么有些人,一年能读一百多本书,但感觉他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还不如一个一年读十几本书的人?
借世界读书日,我们来深入地聊一聊读书这件事。这篇文章将会解答以下三个问题:
①如何提升读书效率,避免自我感动式努力?
②如何拆解一本书,彻底地吸收他人的智慧?
③如何做到知行合一,避免玩物丧志式阅读?
01少读书,读好书
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人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追求阅读的数量和速度。动辄一年读50本、100本甚至更多,好像显得很厉害,其实是一个很初级的状态。
如果你是一个知识工作者,如编辑、作家、视觉笔记作者,那没什么问题;如果这一百本书里包含了小说、文学、历史类书籍或是一些趋势性的资讯类书籍,也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这一百本书都是实用类的书籍,那就有问题了。
如此大量的内容,能不能充分地理解都是问题,更别说记忆书中的内容,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了。学习知识不是目的,改变行动、解决问题、升级能力才是。
读书,一定是为了应用,为了让生活越来越好,停止焦虑型阅读、停止秀肌肉式阅读、停止表面的勤奋、停止自我感动。把时间和精力聚焦到真正值得读的书上,哪怕一年只读两三本书,能读透,能应用,能给你带来改变,足矣。
02读书也讲究策略
当你真正以落实为目的,不再为了读书而读书时,你会发现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无限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冲突,一年就365天,一天就24小时,我该读哪些书?哪些是值得好好读的书?这时,读书的执行力已不再是你最大的阻碍,如何分配有限的时间,制定高效的学习策略才是。
所谓好书,不一定是某某名人写的书,也不一定是畅销榜排名靠前的书,真正的好书,是那些能解决你当下所面临问题的书,它要么是拔高了你的认知,补上了某些盲区,让你看透一些事情;要么是为你提供了现成的方法/工具,拿来就能直接用,照着做就有效。
所以,适合自己现阶段的书,才是最好的书。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生活处境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适合的书自然也不同,所以,不要再去照搬别人的书单,也不要盲目跟着畅销榜去读,适合大众的不一定适合你,书单和畅销榜,只能起到参考的作用,而不是标准答案。
03如何找到好书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单拿出任何一个领域的书,都可能是你这辈子都读不完的,这使得找到一本好书的时间成本大大增加,读到一本好书似乎成了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我采取的方法是:活用现代技术+顺藤摸瓜。
现代化技术是指市面上的各种听书软件和自媒体账号,比如樊登APP里的樊登讲书、非凡精读、得到APP的每天听本书栏目…这些平台会用20到40分钟的时间给你讲一本书,可以大大降低你的尝试门槛,节约你的时间成本。
当你在这些平台听到某本书,觉得对你很有启发时,说明这本书就是适合你现阶段去读的书,买一本回来,耐下心,认真去读,在读的过程中,书里又会提到一些相关的书籍、作者或理论,你可以顺藤摸瓜的找到下一本书。
顺藤摸瓜,有两条可顺的藤,第一条,是围绕某一作者去读,全面、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第二条,是围绕某一理论去读,多看几个不同的作者是如何理解、应用这一理论的。有这两条线索,你不但能脱离盲目性阅读,而且一本书与一本书之间,能形成联系,能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关于讲书软件,很多人都会误用,无论讲书软件讲得多好,都无法替代你自己去读,一来是因为知识经过转述必然会有损耗,二来直接听现成的,对你个人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会大打折扣。读书软件最大的价值,是让你低成本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书,而不能替代读书。
04如何读懂一本书
当你发现了一本适合自己现阶段的好书后,要怎么读,才能充分地理解、吸收作者的智慧,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呢?
深入地阅读,更像是与作者的促膝长谈。有倾听、有思考、有沟通。一个新手想把一本书读透,最少也得读三遍,而且,读每一遍时的目的和侧重点都不一样。
你会发现,读这三遍像极了一场高质量的聊天。读书如读人,首先,你要放下自我去倾听,把对方说的话听进去,听完整;然后,自己在大脑里思考、琢磨对方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最后,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或疑问,跟对方进行有效的沟通。
没有第一遍的倾听,读书就是在自嗨,只能看到与自己原本认知类似的内容;没有第二遍的思考,读书就只读了个皮毛,学了一堆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没有第三遍的沟通,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盲从,是单方面的灌输而不是深入地互动和探讨。
随着你对某一领域的了解、对信息整理、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也许不再需要像刚开始那样把一本书读3遍,但倾听、思考、沟通,这个三个过程,缺一不可,可以加速,可以并行,但不能跳过。
下面围绕这3个过程,展开来说说:
第一遍,是倾听,熟悉书中提到的概念、观点和案例。
读第一遍时,要放下自己的主观评判,甚至不用花太大力气去思考前后章节的关联、作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只需集中精力做好两件事:
第一,通读全书。从书的封面一直读到封底,从第一页一直读到最后一页,不要跳过序言和目录,序言里藏着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以及整本书的概要,高级一点的还会告诉你他这本书该怎么读、怎么用。
目录的结构其实就是作者的逻辑框架,而每一篇的标题,其实就是作者的核心观点,这些能帮你跳出书中细节,看到整本书的结构脉络,真正的阅读高手,都不会放过研究目录。
第二,画出重点。把书里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金句等画出来,目的有两个,一是当你第二遍梳理作者思想时可以只读你画线的部分,提高信息整理效率。二是方便你日后在用时快速查阅。
第二遍,是思考,梳理核心概念、逻辑、观点和思想。
有了第一遍的熟悉后,你心中已经大致有谱了,在读第二遍时,你就可以把全部脑力都用在梳理作者的思想上了,读第二遍时也有两个关键动作:
第一是抓概念,第是二画结构。把书中提到的重要概念都拎出来,再高深、再复杂的思想也是由一个又一个简单的概念组成,想要彻底理解作者的思想,达到认知同频,就要把这些最小单元研究透彻。
减去用来证明、解释的案例,合并表达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述,明确每个关键概念的定义,梳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琢磨逻辑与逻辑之间形成的观点,画出观点与观点之间构成的认知体系。
用到的工具:思维导图、word、PPT、数位板等不限,总之能用最简洁的方式,体现书中关键概念和逻辑关系就行,在整理信息时,最好不要用手写笔记,那样整理信息的效率太低了。
第三遍,是沟通,通过提问的方式,与作者进行对话。
第二遍在梳理作者思想的时候,把那些没搞明白的地方、你与作者观点有分歧的地方,一一列出来,然后再回到书里针对性地去寻找答案,去琢磨作者写的内容。
有时能找到答案,有时也找不到答案,找到答案能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本书,找不到答案,往往会让你知道下一本该读什么方向的书。
读前两遍时,都是以作者为中心,读第三遍时,是以自己为中心,你可以尽情地去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感想,可以直接写在书中对应的地方,但最好能写成文章、做成小视频分享到网上,又或是做成PPT跟同事/朋友来场分享。
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明白了,但一动笔写的时候,或是想给别人讲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思路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清晰。所以,输出就是最好的输入,写作与演讲是学习质量的试金石,通过写和讲,既对知识进行了深入的转化,又能通过别人的反馈来发现自己的盲区。
沟通式的读书方法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即便你是个资深的读书高手,也不会很轻松地完成,所以,你读的书一定是根据自身情况精挑细选出来的,如果不幸踩了坑,买回一本书来翻了十几页,都感觉很水,我建议你马上放弃,不要浪费时间,去找适合自己的下一本书。
05如何考核成果
当你能每天花费两三个小时去读书,说明动力问题已经解决。当你开始对自己读的书目做规划,每本书都有清晰的阅读目的时,说明策略问题已经解决。当你能抽丝剥茧地提炼出书中的内容,将它们压缩成一个简单的思维模型时,说明思考、理解内容的问题已经解决。
能做到这个程度,你已经是一个学习高手了,但这还不够,你还需要完成从一名学习高手到实战高手的蜕变。
想要知行合一,第一个关键是:记忆。
这也是最容易被轻视、被忽略的一点,虽然死记硬背一直以来都是被人唾弃的方法,但不得不承认,记不住,大脑就无法调用,无法调用谈何应用,靠灵感和运气吗,那也太不靠谱了。
记忆是应用的前提,就像记不住公式,就无法灵活解题一样。一个高度专业的人,必然是一个把专业知识变为自己常识的人,这一过程少不了死记硬背,少不了实战领悟,两者相辅相成,不断深化。
提高记忆效率有四个关键:
第一,深入理解。也就是上面说到的沟通式阅读。
第二,简化信息。这就是为什么在读第二遍时,不建议用手写笔记,尽量将一本书的内容提炼成一个简单的思维模型,这都是为了降低记忆成本,是以应用为最终导向的读书方法。笔记越多,越记不住,重点多了就是没有重点。
第三,重复记忆。好的书重复的读,花大力气整理出来的笔记要重复的看,重复的次数越多,当初整理时的时间成本就被摊得越薄,而你的收益却是越来越大,重复到知识变成了常识,你离知行合一、离真正的高手也就更近了一步。
第四,反复调用。最能加深记忆的就是在生活中反复的应用,不断地深化、迭代,最终,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将技能转化为技艺。
想要知行合一,第二个关键是:自省。
每读完一本书,都要进行自我检验,问自己三个问题:有没有行动上的改变?有没有解决某一问题?有没有提升某项能力?这三问中只要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书就没白读,时间就没白费,努力就没白付出。
比如,你看到了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中写到“抱怨是一种无能的贪婪,一个人对外部要求越高,自己的能力就越差,抱怨的人总希望自己不改,别人要改,而且还要改的对自己有益”。
你觉得非常有道理,用笔记在了自己的小本子上,甚至还发了个朋友圈,但在生活中一遇到困难,一遇到不顺,还是不自觉的抱怨,推卸责任、逃避困难。这就是没把学习落到实处,没有行动上的改变,都是白学,不如去追个剧,喝个酒,别浪费时间在读书上。
又比如,你看了一本教你写文案的书,书里讲了吸睛标题的5种写法,但每次你写文案时,从来不试着套用这些技巧,试着去写5个不同的标题,然后选出一个最有点击欲的去用。这也是没把学习落到实处,光收集技巧,却从不练习,能力自然也不会得到提升。
任何的知识、方法,都只能起到提高效率,避免犯错的作用,而无法替代付出和努力,没有知行合一,没有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没有排除万难做出行动上的改变,只是晓得了一些说法,只是沉醉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享受逻辑的完整性与闭环,这些都毫无价值。
读书的终点是行动,是改变,是实战,从学习高手到实战高手,从高谈阔论到躬身入局,这是对每一位学习者最大的挑战。
总结:
1.提升读书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少读书,读好书。用听书软件+顺藤摸瓜的方法,找到那些最适合自己现阶段的书,深入地去拆解。
不要陷入焦虑型阅读、不要秀肌肉式阅读、不要表面的勤奋、不要自我感动。你可以骗得了别人,但你永远骗不了自己。
2.好的阅读就像与作者的促膝长谈,倾听、思考、沟通,三个步骤一个都不能少,对应到行动上就是:抓概念,画结构,问自己问题。把一本书的内容精简为一个思维模型,或是简单而深刻的几句话。
3.想要学以致用,学有所得,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需要抓住两个关键动作,第一,死记硬背,第二,切己体察。记住,学习知识不是目的,改变行动、解决问题、升级能力才是。
每读完一本书,都要逼问自己三个问题:有没有行动上的改变?有没有解决某一问题?有没有提升某项能力?
最后,祝大家开卷有益,愿所有的努力,都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