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邑是个比较有特色的地方。这个我们可以从“秦”这个字来解读。
现在一提起“秦”这个字,许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是朝代名和陕西这两个概念。啥!你还想到了臊子面、肉夹馍?那你就是个吃货,咱们私底下再联系。
要知道,秦在《说文解字》里是从的“禾”旁,这也就是说“秦”最初的意思是指的一种草本植物。要知道,我们中国的文字是从象形发展而来的。想要了解一个字最初的指代,只要看看它最早的写法就可以大致猜测出来。
而现在我们找到的“秦”最初的版本是甲骨文,在甲骨文里,秦字的写法是一个有着麦穗一样东西的笔直朝天的草,上边还有两只手。
那这是个什么东东呢?
现代的生物学家经过根据比对参照,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优良的牧草,叫“猫尾草”。
这个猫尾草玩过植物大战僵尸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放在荷叶上,满屏幕都能打。
这就是秦字最初的含义,一种牧草。
而秦邑这个地名,你可以理解成一个长满猫尾草的地方。
是不是觉得秦这个国名弱爆了?
呵呵!不用否认,当时诸侯们也是这么看的。
此外,除了国名,弱爆了的还有非子的级别。
我说过西周诸侯的等级是公侯伯子男,那非子是哪一级的爵位呢?
答案是:都不是。
好吧,在下面还有卿、大夫、士,凑合着用吧。
可问题是我翻了很多的书,也没看见非子的级别。这种事儿虽然有很多解释,但最切合非子实际的一种就是:他没有级别!
唉!弱爆了的地盘加上弱爆了的级别,非子上升的空间实在不大。
当然,这是一般情况。
二般情况也是存在的,而且有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楚国。
说起来,楚国的遭遇跟秦国真的很相似。
一、都有一个牛逼的祖先。
秦的祖先是伯益,楚的祖先是祝融。
二、都不受周王朝的待见。
秦就不说了。楚部落追随周武王伐商,在战事中自己的君主把命都送掉了,最后分封天下时居然被华丽丽地无视了!这笔欠账虽然后来一直到周成王手上才补上了,但爵位也只是个小小子爵,地方更是巴掌大。还穷,特别穷!穷到祭祖的时候连牛都没有,只能去别的国家偷。
而且封地同样都是不安生的地儿,你看一直到现在靠近湖北的广西、贵州一带都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而在西周这个概念应该反过来,那时候湖北的楚国算是汉族聚居地,边上全是其他民族。民族纠纷多也就不谈了,楚国还是弱势群体(人少),每天打打杀杀跟嗑了炫迈似的,根本停不下来。
再者,这两个国家的名字还特默契。
秦是牧草,楚是荆条。同样的富有泥土气息,同样让人觉得土到爆。
后来,被扔在最南边穷山恶水,人见狗嫌的楚终于顺理成章的成长为了一个“古惑仔”,开始了疯狂报复社会的人生道路。
楚先是连子爵也不要了,自称蛮夷,操起两把西瓜刀就对着其他诸侯国下手。
要知道那时候是西周,可不是春秋战国那种无法无天的时代。楚国的行为放到现在就好像台湾敢攻打福建一样,嚣张到了极点。
面对楚国这种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的行为,周王室要是没点反应还怎么做老大?
于是,周昭王带领诸侯联军千里迢迢去讨伐楚。
然后,雄起的楚国一下子就怂了,直接玩起了躲猫猫。当然,也不是纯跑路,瞅准时机经常回来打个闷棍什么的,专业术语“游击战”。
周昭王虽然空有一身武力,却是拳头打到了棉花上,有力没处儿使。
后来,一脸郁闷的周昭王据说在渡河的时候落水而死。
关于这个事件,到现在都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楚人在船上做了手脚,有的认为是第三方恐怖袭击,还有的认为是意外事故。
责任调查报告怎么写都好啦,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昭王之死对楚带来了两个后果。
第一点是红利,所有的诸侯国都开始敬畏楚国。不过这里用“敬畏”不太准确,用“恐惧”感觉更合适点。
第二点则是所有诸侯国都开始排斥楚国,从道义礼法上。不过,这也无所谓啦,反正自打楚立国以来就没几个国家待见它,现在再差能差到哪儿去?
于是,诸侯与楚国形成了一种很奇葩的相处模式。各诸侯国对楚祭起批判的武器,而楚则直接回以武器的批判。到西周末期,楚几乎已经横行南方,无人敢治,也无人能治。
不知道非子有没有去参考一下楚的发展模式,然后用于自身建设。但历史证明,这两个充满相似点的国家走的发展道路确实十分相近。
而最终,越走越近的两条路终于交汇在一点,而走下去的人只能有一个。
相爱相杀,这也算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