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基金伴随我已进入第9个年头,从一无所知到现在,真的感触很深。
基金给我带来的回报是可观的,通过学习,我对基金的认识也不断地被重塑加深。对于工薪阶层的我,长期基金定投策略毋庸置疑是适合的。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伴随了我多年的投资项目之—基金赚钱的故事。
在说经历之前,先说一下这8年下来基金投资的大概成果吧。
结果:2011年~2019年基金账户总盈利金额为20多万元,平均年回报率10%左右,主要盈利年份在2014年、2017年及2019年。
经过:2011年毕业开始每月定投300元到现如今每月定投1.8万元,加上中间数次一次性申购赎回。
策略:长线配置持有低成本、低换手率的被动型指数基金,定投或一次性购买。
关于策略,是我研究了许多相关好书之后,从里边学习加实践所获。若一定要给出建议的话,国内沪深300ETF、美国标准普尔500都不错。
说起“基金”,估计有些小伙伴很耳熟,但基金到底是什么也许还不是特别清楚。基金是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资金,比如慈善基金、运动基金等等。
不过我现在所说的基金,主要是指特定用于证券投资的基金,常见的有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例如大家熟知的余额宝就属于货币基金。
接下来,我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详细说一说对基金的整个认识、操作以及成长的心路历程。希望通过我的故事可以让大家对基金有个重新的认识和开始。
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1我与基金的初识
2首战告捷-2012-2014年定投收益翻倍
3进一步认识,重新制基金策略
4小白入场,是先买基金还是先炒股?
5写在最后
1.初识基金—那些曾经很傻很天真的事情
2011年10月,是我第一次接触基金。最初的时候,我只是看了一些零散的帖子而已。但就当时的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购买基金了。
我个人属于稳健型的投资选手,加上刚毕业真的很穷,虽然急于开始实践,但还是不敢盲目操作。于是,用手机下载了一堆关于基金的电子书,不停地下载、看、下载、看,一口气看了好多本,看完之后感觉仍然是云里雾里。
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看的那些书竟没有多少是记住的,不过大概了解了作为投资理财界的小白,指数基金比较适合我。
相对于纯粹看书,我觉得边看边实践更为重要,能够运用的地方大家一定要去试一试。所以,当时我选了3只指数基金开始定投。
那个时候我刚毕业,还在试用期,薪资1800元/月,公司附近租了一个很小的隔断间830元/月。第一个半年的房租还是爸妈帮忙垫付的,还让爸妈帮忙买了空调冰箱,回想起来大学毕业了还父母帮忙也挺丢人的。
那时我设定的定投金额为300元/月。后来工作转正,每月工资到手大概3000元左右(我们这行主要还是看年终奖),每月定投的金额提高到800元。
当时心里盘算着就把这个当是强制储蓄了,仍然是定投3只指数基金,现在看来金额真的好少,哈哈。附两张当年记账的截图给大家看一下。那时就是这样一丝不苟地记录所有基金定投的点点滴滴。
可能当时真的没钱,所以对于每笔小额的资金都是那么重视。也可能是觉得基金官网或者官方app数据不够一目了然,所以才自个儿弄了这么一个记账本吧。当然,这些方式只是代表当时的我。
2015年开始,除了家庭财务表格每年都在更新,我已经不再单独记录基金定投了。因为实在分不出时间精力去做这些,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资金配置,从大局观上去考虑整体的规划。
但是在当时,真的很享受做这件事情。似乎觉得把投资这件事情重视起来就可以多赚一点钱。回头看看,曾经确实做过不少很傻很天真的事情。不过能建立这么一个直观的个人数据库来观测,我还是非常自豪的。
如果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对基金定投特别有兴趣准备入门的小伙伴们,建议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建立个人投资理财的专用表格,可以用来做一些数据的分析。
2.最初的基金投资策略—首战告捷
既然已经双脚踏进了基金定投这片江湖,最终结果如何,关键要看在这片江湖中如何制定个人策略。而个人策略的制定,要看每个人的自我认识程度以及对风险偏好的选择了。
还记得在我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刚过完年,我都会在路边玩弹球,弹到哪个格子就给你格子对应的钱。那个游戏让我知道自己是个容易上瘾、赌性很大的人。
于是,从小我就有意识地把那些容易上瘾的东西扼杀在摇篮里。
不过网络游戏、动漫仍然花费了我大把时光,让我成瘾不可自拔。至今游戏还会时不时的窜进我的大脑想要控制我的身体。为此,我只能把游戏设定为退休后目标之一,到那时我就可以疯狂玩游戏了,哈哈。
当时为了避免自己的赌性爆发,胡乱操作基金,索性提前定了一个“按期定投,盈利XX以后,必需要赎回XX资金”的规则。
除此之外,在股市波动很大的时候,我会低点额外一次性申购一部分基金。如果大盘一直没有反弹,一次性申购的这部分就继续放着;如果大盘反弹,就在反弹时把这部分赎回来,赚取中间利润。
这种频繁低点买进、高点卖出的一次性申购赎回操作,算是短线行为。这与我现在制定长期持有的投资规划并不相符。不过就当时而言,真的觉得非常好玩。
现在看来,那时的我对基金的理解还是太窄、太过片面。如今我已经完全舍弃经常性短期买卖的操作行为,更改为偶尔的大波段才操作。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个人策略。2012年~2014年间,随着收入的增加,我定投的金额也慢慢跟着增加。
在14年牛市初期,我基金定投账户里面一共4万元左右。在牛市之前,账户金额也时常上上下下,但波动很小。亏损或者盈利都稳定在正负2-3K左右,直到慢牛开始,里面的资金才开始一直不停地往上走。
其实牛市刚来时我挺不开心的,因为里面本金太少了,一共才这么点钱就经历了牛市。我购买的又都是指数基金,就算大盘到达5000点,里面资产也才翻个倍而已。
事实也确实如此,那个时候定投的基金帮我赚了一倍多的利润,但也就4-5万块钱。
3.我对基金真正的进一步了解
在2014年那一波牛市之后,2015年我开始看一些圈内的好书,通过好书里面推荐的好书,列出很多书单。从那之后对书的要求开始提高,并习惯了购买纸质书,我喜欢在上面做很多笔记,可以经常回去再翻一翻。
开始慢慢真正的了解基金、股票等各项投资工具。说起基金,要说的太多了,如果大家想要看些基础入门的书,我推荐《共同基金常识》。
作者博格老爷爷是美国基金业发展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创造了第一支指数基金。真的是个非常伟大无私的人物!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估计以后还得再回顾几遍。如果是喜欢追求数据源头、凡事讲究证据的朋友们,想要深入了解基金的话,也同样可以去好好看看。
关于市盈率、股息率、盈利增长率、标准差、夏普比率等等这些概念,如果不是专业人员或者大型实操人士,即使看了也容易忘记。
如果你要去亲自筛选公司股票,那还是很有必要深入学习一下的。看完之后,可以再把这本书传递给你所爱之人。
经过深入学习,对基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后,我开始重新调整定投策略。这次分了三只被动式指数基金和一只主动式混合型基金。
三只指数基金分别是国内沪深300指数、美国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100指数。
由于本人拖延症严重,当时一直没有开境外账户,所以美国标普500和纳斯达克100指数都是以QDII基金形式持有。
这是通过国内机构购买美国指数基金的形式,持有成本比直接通过自己名下的境外账户高了很多倍。
2017年,根据家庭水平调整家庭资产配置的方案,基金定投金额提高到1.8万/月。关注股市的朋友都知道18年整年大盘指数都非常不好,跌幅在24%左右。
18年一整年我的指数基金亏损金额7.7万元左右。不过我的内心并无波澜,相反,我非常珍惜这种低指数时代。
当时看过一篇文章,是说中国的股市到600点才是回归真正价值。虽然不是很认同,但我仍然做好了指数跌跌不休下跌到600点的准备。若真能够有这么好的提前布局的机会那该有多好呀。当然,这着实不太可能,哈哈。
经过2012年~2014年那一波,我知晓股市快速上涨期也许就短短几个月,但是持续下跌或者横盘波动却经常可以保持好几年。所以我一定要让自己时刻保持在场,耐心持有,在熊市的时候做好资金的积累跟配置。
于是,当18年大盘指数跌到2900点以下的时候,我开始启动加仓策略,做足了资金加仓的准备。当时制订的规则是指数每下跌100点,加仓2万;当跌到2500点的时候,每下跌100点,加仓3万。
这和14年的时候低点加仓、高点卖出以赚取短期差价的目的不同,现在加仓是用来降低我的长期持有成本。而长期持有是我家庭资产配置不变的主题。
在18年底的那两个月,前后加仓共计十几万元,金额似乎不多,但每一次加仓内心都很激动很开心。
加上之前一直定投的部分,当时基金总额在50万元左右。我会经常掰着手指掐算基金里面的资金何时能够突破第一个100万大关。
那一天我定要出去好好大吃一顿,哈哈,这么说来真的很期待...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19年才开始,大盘就涨回来这么多,速度非常快,短短两个月涨幅高达26%。
不仅帮我把去年一整年跌的部分都补了回来,两个月盈利金额已经是去年一整年亏损金额的两倍,且指数还只是在3000点而已。(计算截至时间为2019年3月底)。
目前,我并没有打算把加仓部分赎回来,由于这两年我一直采取“现金为王”的保守策略,所以账户里的闲散资金和现金等价物都还有不少。
如果后期股市像14年那样牛起来的话,也许我会制订部分高点赎回策略,然后待市场回归稳定,再重新把这部分慢慢补回去。至于其他情况就一直长期持有了。
看着账户里数字的上上下下,依然很是淡定。
可能是因为没有频繁的操作,没有太大的参与感,所以无法引起内心的波动吧。
还记得第一次参与炒股的时候,盯盘占据了我太多的时间精力。而现在这种基金定投策略几乎不会占用我的时间,我可以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自己更喜欢做的事情上面。
这正是我所希望的感觉,让投资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无需频繁操作。看庭前花开花落,不为之所喜、不为之所悲,淡定持有。
4.小白入场,是先买基金还是先炒股?
2011年,作为不是金融经济等相关专业毕业的理财小白,我对基金的起初印象只停留于听我妈说过“这种东西风险很高,身边某某买基金、买股票亏了多少多少钱,我绝不会参与进去的”这种状态。
但事实是,当我真正自己去了解之后,发现那个世界是广阔的,是可以根据自己年龄及收入来做配置的,风险也是可以自己评估控制的。我对其的热爱开始如涛涛江水延绵不绝。
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我在投资中并不十分追求超额回报。
如果能够毫不费力的达到市场平均收益水平,那么我就心满意足啦,而定投指数基金完美的满足了我这种期望。
至于股票,我暂时还没有过多参与,目前只持有资金量很少的两只股票,算是给自己一个偶尔去看盘的理由,也让自己保持一种参与状态。
对于其他很多人来说,股票是他们接触投资理财类中比较普遍的一种投资工具。无论大家是否买过股票,基本都会对它有一定的印象,因为周边谈论股票的人确实很多。
相对于基金,股票对个人投资理财、财务知识的要求会更高。由于市场的不稳定性,个股信息传播的滞后性,需要我们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去学习研究。尤其在国内这个还不成熟且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里面,潜在的风险也就更高。
话说我也是个价值投资的信奉者,目前也正在学习更多财务相关知识,今年和朋友还一起报名了CPA,倒不是奔着证书去,而是想给自己多一点的严谨学习。哪天我能把财报全整明白了,应该就是我要好好研究股票并进行筛选投资的时候,相信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但是就国内情况而言,即便如此,我入市资金占有的家庭资金比例应该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如果你是理财小白,我是不建议盲目入市的。零和博弈,输家永远多于赢家,有时候我们要承认我们只是个平凡的人,而人性的弱点却总是让我们忘记这一点。
如果你(小白)一定要参与其中,那么一定要做好准备。首先要严格控制入场的资金,然后内心深处一定要提前知晓自己是在投资还是投机。
其实参与股票市场多多体验感受个股的波动,也是有利于我们自我的心理建设的,哈哈。
通过这些年的经验,不管买基金,炒股还是其他,让我深刻明白很多东西都不能只看表面,只有先让自己参与进去,才能真正的了解。
通过实践,会让我们得到许多书上怎么看都看不来的东西,如果感到害怕,那么三百块或者五百块参与其中就够啦(这边这个参与金额只针对基金,其他各种投资途径暂且不表哈)。
说了这么多,最主要还是想告诉大家,投资理财是个摸爬滚打的过程,一定一定要先开始!
5.写在最后
至此,关于个人从11年~19年配置基金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已经说完了。不知道看完的朋友们有没有一些疑问,我这边随便列几个问题也供你们自个测试一下:
1.你了解什么是基金吗?了解基金的风险点吗?投过基金吗?
2.买基的时候,会像挑水果一样仔细筛选吗?如果有,筛选依据是什么?
3.买基的时候,会像买车一样在意购买成本和养护成本吗?
4.你如何操作基金?能承受的波动范围是多大?
这些问题大家可以稍微自己去做些功课。
针对基金投资中应该注意的影响因素,我筛选出了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几个,写了几篇简单的科普文章,后续我们也会持续推出,希望能对一些小伙伴有所帮助。
当然个人理解,难免片面不足,也期待大家能一起理性探讨,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