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起,出门旅行的念头又开始不断地从脑海中冒出来,于是就开始在网上搜,夏天去哪里旅游好?7、8月份哪里最适合旅游等等,所有的搜索结果都指向了青海湖。在儿子病愈出院后我决定启程,去看看青海湖,去看看大沙漠,去感受不一样的风景。
我的旅行没有详细的计划,都只是大概的轮廓,但我认为这已经足矣。我旅行方式一直都是到当地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参团,这样既方便又省心,而且每天遇到的人都不一样。都是旅人,来自四面八方,说着不同的方言,都有各自的故事,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真诚的,有的一笑而过,有的却是久久不忘····
在西宁机场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租了个车,几个人换着开了几百公里,先到达门源县看著名的门源油菜花,再从门源出发,从海北到海南,到达青海湖的时候是晚上,从手机定位中看到我们行驶在湖边上的时候,虽然隔着夜色什么也看不到,但是也难掩我们内心激动的心情,不停地说我们到了,我们到了!
晚上住蒙古包,虽然条件不好,但也还干净,早晨是在雨中醒来的,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像是睡在大雨中一样,当穿好衣服,打开门的一刹那,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脚底下开满了鲜花,整个院子里都是,不远处的青海湖朦朦胧胧,看不到边际,像大海一样,还有蒙古包背后的像草原一样的小山,叫人忍不住地想躺着从山上滚下来。
遭遇高原暴雨,气温急剧下降,在老板家里围着火炉,看着不远处的青海湖,那些结对沿着青海湖骑行的人们,自成风景。
暴雨致使我们无缘茶卡盐湖,无缘“天空之境”,多少让人有些遗憾,不过人生不就是如此,没有十全十美。这也让我有了再来一次的理由。
沿着来时的路开车往回走,我不知道如何形容青海湖的美,只是一路都想停下来,去走近她,感受她。
在这里,草原和大海得以对接。草原的优美、海的浩瀚与湖的沉静交织在一起。那五彩缤纷的野花,那些数不尽的牛羊,还有那连绵在湖畔大片的油菜花,美得那么自然。
有人说,青海湖有一种东方的气质:看似简单,但简单中蕴含的东西却很深广。站在青海湖畔,一种雄阔豪迈、圣洁肃穆的美,时刻激荡着我的心胸。极目天穹,苍邃而辽远。天地无语,却震撼人心。
离开青海湖,抱团参加了张掖、嘉峪关、敦煌三日游。张掖的大佛寺、丹霞地貌,嘉峪关的长城遗址在祁连雪山的衬托下更显巍峨,还有那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不能不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惊叹,莫高窟的千年历史让人震撼。看过之后,就会觉得,自己是如此渺小。人生经历的那些种种又算什么!
在去莫高窟之前找来了10集纪录片《敦煌》看了一遍,纪录片通过描述十个人物的命运故事,对敦煌一千多年的历史和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看纪录片和看真实的莫高窟心情是不同的,莫高窟给与我们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鲜艳色条,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声。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的多”。
举世闻名的第17窟——藏经洞,第96窟——莫高窟最大的弥勒佛像,还有那壁画上的精彩故事等等,我总感觉来莫高窟是一种感召,一种神圣。博大精深的佛教理义被寂寞舞者演绎得淋漓尽致;千年的宗教史和文化史在这里被诉说和传递;“飞天”这个名词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莫高窟让我看见的是历史,鸣沙山和月牙泉却让我看见了沙尘暴!我感觉这是既是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感受了沙尘暴后你才知道自己的生活的环境是如此美好,不幸的是沙尘暴中的鸣沙山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呼啸的风声,还有打在身上都让人作痛的沙子。忍者痛也还是感受了一次沙漠坐吉普,滑沙的刺激。打着赤脚艰难的从沙漠中走出来,耳朵、鼻孔、眉毛、衣服口袋、,就连手机的按键里都是沙子,无孔不入。
敦煌是一座让人有冲动想留下来的城市,千年前,这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镇,声声驼铃,斗转星移中那些作画的工匠,千年的时光转瞬而逝,斑驳了颜色,也老了时光,但她依旧很美。
结束了敦煌之旅,辗转来到西安,这是一
个有灵气的地方,“十三朝古都”!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余秋雨先生曾在西北大学作报告,有大学生问他:您的《文化苦旅》写了那么多地方,为什么不写西安? 余先生回答道:“西安不是一个随便就可以写的城市!”
坐索道,爬华山,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长恨歌》演出,这些想必是去西安的人必看的地方,但是相对于千年的文化,我看的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镐京,长安,大兴...这千年的历史不是看了几个景点就能读透的!
匆匆的过客,匆匆的时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