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有时温和,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有时也很狂躁,如雹雪般掷地有声。
有一个热心的男子,对街口的乞丐颇为同情,就每日路过都给其10元钱。两年后,男子路过只给了5元,连续数日,乞丐忍不住问道:以前你都是每天给10元,这几天怎么只给5元了?
男子连忙解释道:之前我独身一人,经济富裕,最近结婚啦,媳妇开销大,你体谅一下吧。却不想乞丐勃然大怒,啪的就是一巴掌:TMD,你竟然拿我的钱去养老婆?
这年头,乞丐不可怕,就怕乞丐有文化啊!思维逻辑如此缜密,乍一听居然找不出破绽……但是,段子归段子,笑过之后还是应该有所觉悟:没钱,就别家里养个媳妇,外边养个爹!
现实生活,这么有说服力的情况还是少见,但是总有一些毫无道理还胡搅蛮缠的事让人瞠目结舌。在烟台,就有这么一位特立独行的乞丐上过新闻,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无所不用其极”。
某日下午,一个50多岁的乞讨者,戴着草帽坐在一家钟表店门口,向店员讨要1元钱。店员因为只给了5毛而遭到破口大骂,更是在确定要不到更多之后,在店门口写下“永远不得开张”的怨念。
后记者赶来询问他为什么不要5毛钱的,没得到回答却同样遭到辱骂,直到记者开始拍摄,他才用帽子遮住脸,躲到路边。
这起真实事件让人哭笑不得之余,更让人捉摸不透老大爷的心理。你说这么大岁数一人了,做乞讨的营生也不是自身的追求吧,却莫名对“空手套白狼”的行径产生了优越感,开始批判起对方的施舍金额了?
行善不是打的,怎么还能有起步价这种标准呢?兹以为,金钱的面额和善良的程度无关,10元、100元甚至1万元,只要没有对你产生质的改变,都是小善;而如果只是1元钱就改变了你的一生,那也是大善。大善、小善都是给予,作为一个接受者,不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至少不该恩将仇报吧!
面对拍摄时,老大爷是闪躲的,为什么呢?因为你还有丁点的自尊,知道自己所做之事不合时宜吧?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提早给彼此一个台阶下,而要引来无数人让自己深陷难堪呢?请不要因为物质缺乏,而默认精神的同步匮乏,好吗?
同样是陌生情感的交互,有个12岁的小男孩就很明白反馈的重要性:
来自一个网友的自述:
2月2日中午的杭州城站,一个小男孩问我“叔叔,你手机能借我用下吗?”
我稍微犹豫了下,这不会是个小骗子吧?新闻不是报道过,常有骗子用借手机的名义佯装打电话,乘主人不注意拿着手机开溜的案例嘛。
我打量了下眼前这个小男孩,看起来不像是坏人。于是问他给谁打电话,说是他放假从河南南阳老家坐火车到杭州,然后再买到诸暨的火车票,票已买好,下午四点的,想给他老爸说一声好让他老爸到时去诸暨去接。
我把手机给他,他给他老爸简要地说明了情况,他老爸还在询问他考试的成绩情况,他马上说,到了再说吧!这是借别人的手机。
打完电话,男孩把手机还给我并说了谢谢,然后他走了。大约过了20分钟,男孩手里拎着一个方便袋跑到我面前径直递给我:“叔叔,给!这是我给你买的,找几圈才找到你。”
我问:这是什么呀?“汉堡,还有粥。”他说。
我说:为什么送给我啊?男孩说:“刚才我不是借你电话用了嘛。”
霎那间觉得眼前这娃好纯朴。“打个电话没什么呀,没必要买这个啊!”我对他说。“这不中午了嘛,我就是给你买的。”男孩说。
……
最终,我没有要他的汉堡和粥。看得出他非常觉得过意不去。我告诉他让他自己火车上吃。无奈,他只能把汉堡和粥塞进他的背包里。
塞好以后,他递给我两片口香糖,“叔叔,那你吃两只口香糖吧!”我说这个行,我拿了一片口香糖。
经过询问得知,这个小男孩姓李,12岁,上六年级。这次是放假从河南老家去浙江诸暨跟父母一起过年。
我说你父母心真够大的,竟然让你一个人坐火车大老远赶过去。男孩说:“没办法,爸妈工作忙得很。”
同样是受人以恩惠,小男孩做到了最基本却从未得到贯彻的对善良的回应。最后网友拒收食物,以接受口香糖收尾,是在告诉孩子:感恩,不在乎形式,收到心意即可。
小小的一个“借手机”过程,放在这个时代,人性本质却弥足珍贵。见多了求助行骗,网友仍然选择相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见多了求助不受待见,小男孩深谙学礼三千、知恩图报;见多了利欲回报的付出,网友告诉我们:善良是本能,不是物物交换的谈资。
21世纪,善良已经变了性,再不似当年雷锋的单纯,演化为畏惧和知性之间的博弈。既然是博弈,何不努力让知性占据上风?
红、黄、蓝生万色,万色造黑白。生活总是会有阴暗面,纠结于此而压抑人之初性,岂不被人笑话“一叶障目”?更是错过多少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