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收到学生家长的来电来信,哭诉其孩子如何如何不听话,如何如何叛逆。也经常听学校班主任无奈的抱怨,这帮孩子如何如何不思进取,如何如何不服管理。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值青春期,而青春期的另一个代名词是叛逆期。
孩子们到了这个年龄阶段,不少父母亲面对孩子的“叛逆”即不听话很是恼火,想尽千方百计让其听话,然而最终是黔驴技穷,无计可施,甚至让孩子的“叛逆”变本加厉,每每说起亲自关系便是一把辛酸泪,无助得像个孩子。
职校的班主任更是苦不堪言。父母亲面对的是一个孩子的“叛逆”,而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孩子的“叛逆”。实施了各种模式,制定了各种制度,采取了各种奖励或惩罚策略,终究无法实现人人听话的和谐美梦。最后不得不摇摇头耸耸肩,无奈的接受“叛逆期就这样,没办法!”
何谓叛逆?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其实本质依然是种幼稚的心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
很多人说孩子“叛逆”,往往是带着否定的倾向,持贬斥态度的。他们看到的往往是“叛逆”的表象,殊不知“叛逆”背后的心理需求。事实上,“叛逆”不该是我们谈之色变、为之揪心的坏消息,反而,我们应该为这种“叛逆”的出现感到欣喜。因为“叛逆”正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和过程。“叛逆”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注意,试图改变别人和事物对自己原本看法的心理。它是个体逐渐形成自我和主观思想的必经之路,没有这个环节,个体没有办法真正成熟。
恰好相反,我们应该担心那些听话度高、服从管理的孩子,他们看起来很乖很“优秀”,但他们会出现一下两种可怕的后果:一是习惯压抑自我,形成对自我的攻击。二是没有独立的思想主见,自我完全淹没或丢失。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定义“叛逆”的背后潜藏着“畏惧权威、服从权威”的心理。父母或老师在有意无意的扮演了权威者的角色,潜意识里有一种全能感,要求孩子必须服从自己的指令或意愿,希望孩子畏惧自己、服从自己。当青春期孩子不服从、不畏惧,父母和老师的全能感受挫,自体受损,便出现恐惧和愤怒。由恐惧导致自我怀疑,产生自责。由愤怒导致攻击孩子,给孩子贴上“叛逆”的标签堂而皇之的打压,并冠上爱的名义。
父母或老师常常责怪孩子不懂得尊重长辈,然而没有想过,孩子的所有言行都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而来,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或老师不尊重在先——不尊重孩子的个性自由。权威,本质上就是否定自由。
所以,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如果以权威的身份,带着权威的思维方式,实施权威式教育,那么不仅仅会发现更多的所谓“叛逆者”,更严重的是,造就的后代只有两种可能,一类人向往权威,努力成为权威,然后控制他人与社会。另一类人就是畏惧权威,压抑或迷失自我,成为权威者控制的顺从者。
我想,这应该不是我们教育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