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主编的课,就觉得他是个实在人,每一节课都认真且投入,没有一点偷懒和敷衍。所以当我知道书单里有他的书时便立刻网上买了来。一看,果然也是本“实在书”,满满的干货,可以说是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写作,如何做真正会表达的人。
写作其实不难,你看时下朋友圈,谁都能随便来两句春华秋实、人情冷暖,但想写好作却难上难,因为我们写是写了,但总觉得意犹未尽,没有把自己真正的意图完美的呈现出来。而有时候看书或看文章,突然发现自己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东西居然被别人描述的如此清楚、如此贴切。但要你说哪里写的好,怎么好,却又说不出来了。
看了刘主编这本书, 我首先学会了如何“看”,就像他送给了我一把透视眼镜,我戴上这把透视眼镜再去看那些从前觉得好的文章,我就能说出这篇文章哪里写的好,是开头扣人心弦,还是中间叙事方法精彩,还是行文逻辑精妙,抑或是语言凝练有个性……总之,好文章千千万,要“知其好还要知其所以好”,我们才能学到大家高手的精髓,然后为己所用。而不是盲目瞎看,盲目鼓掌,然后抛诸脑后。我们常说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当你把一本好书或者一篇好文章掰开了揉碎了记牢了,它就变成你自己的了。
然后我才学会了“写”,书中的“七步写作法”主要针对的是写作“小白”,毕竟提笔就犯困,写两行就咬笔杆,一写文章就如临大敌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当我们把写作当成一道公式来一步一步拆分,七步下来,我们会发现,好像并没有之前想的那么难嘛!
总结起来,这七步就是:1.调整心态;2.准备资料;3.找到叙述方法;4.理顺逻辑;5.选好语言;6.模仿套路;7.适应新媒体。曹植用七步救了自己一命,我们生在这样的年代,安享太平,不必靠才华救命,但也许可以试试用这七步好好学学写作,然后走出一条更宽更远的路。
调整心态就是克服自己的“写作恐机症”,一定要找到自己 写作的动力,然后勇敢尝试,勿须多言。
准备材料,临时抱佛脚的找资料其实不难,网络上太多的免费素材可供我们筛选利用,有一根网线你就可以旁征博引。但要想真正做素材积累,你就需要动动手动动笔了。刘主编毫不保留的告诉们很多积累素材的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来无时无刻的发现素材,找到感觉,当我们在电脑前码字,我们眼前所能看到的、耳中所能听到的,心里面想的,其实都是素材。
很多年后,我回想起这个夜晚,当时我的笔记本电脑光驱是坏的,键盘是坏的,我用外接键盘啪啪啪地打字,光驱的驱动盘一直露在外面,电脑CPU运行的声音呜呜作响,旁边女儿写作业的落笔沙沙声陪伴着我,窗外则是一片安静,却并不是个晴朗的夜,因为正在落雪。我幸福的码着字,不是因为码字能带来多少赞多少关注,也不是为了收获什么名利,这一刻,我为我的文字感动,这就是幸福。
除了自己直接感受的素材,我们还可以通过采访法收集素材,刘主编不愧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硕士,从理论到实际好像要把我们培养成一名合格的记者。学到这些,我们跟人接触聊天时就可以不经意间收集许多素材。
光收集还不够,我们要动笔记下来,日后才能找到并且为我所用。笔记法累积素材是目前最方便的方法,日常记、读书记、学习记、时时记,等有一天你重新翻开笔记本,你会发现当时的自己认真的样子着实可爱,脑袋里想的问题也是这样有趣。
有了好素材讲故事就不难,但从“还可以”的故事到“好精彩”的故事之间,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同样的事情,怎样讲起来会让听众竖起耳朵听?怎样讲才能让听众欲罢不能?叙事的方法起决定性作用,叙述的方法不是单一的,时间顺序法、主旨发散法、事件脉络法、脑洞大开法、金字塔式叙事法,你没法说哪一种方法最好,但你一定能够找到哪种最适合你,最适合你的故事。
刘主编在书中举了非常多的例子,教我们分析“人家”的文字都是采用什么样的逻辑顺序来写的,为什么这样的顺序适合这样的文章,而如果我们盲目生搬硬套不但不会达到这样的效果反而会弄巧成拙。所以我开头说,这本书首先教会了我如何“看”,而后才是写。
如果说叙事方法是一篇文章的骨架,那么行文逻辑就算是这篇文章的“血肉”了。从头到尾,必须紧实完整,哪一点都重要,哪一点都必须写好。
开头不能平,你可以用故事开头,用总结开头,用悬疑开头,用自然叙述开头都可以,只要你成功的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你就是高手。
如果我们要讲一个稍微复杂点的故事,往往会不知从何说起,千丝万缕缕还乱,如何能把它们的逻辑理顺连贯呢?你可以从语意、布局、形式、结构、引用等各方面下手,总有一种方法能把你的故事缕清,我们不求做到一气呵成,但是我们可以屡败屡战,屡试不爽呀!我相信事在人为,也许战着战着我们就成了高手呢。
不管是写文章还是做人或者做事,虎头蛇尾都是大忌,好的结尾必须能够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更是“平”不得。
我最喜欢的结尾,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就在五小时以前,方鸿渐走在回家的路上,蓄心要待柔嘉好……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家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样的开放式结尾看似不完整,却更能让读文章的“方鸿渐们”和“孙柔嘉们”背后发凉,扪心自问,想一想,有多少架是非吵不可的?
告别瞎看,拒绝瞎写,但愿我能坚持下去,成为真正会表达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