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580字,需要阅读8分钟
乍看这个题目,感性的人可能会觉得我要写爱情,月夜缠绵,日出别离,皆是万般无奈,我纵马天涯,你等我归来,我也从未离开;理性的人可能会认为我要讨论哲学,大道三千,身心难合,皆是本心作怪,我思故我在,你想也不来,身心相合无挂碍。
可惜,我既不写爱情,也不写哲学。我就是有一些话儿想要说,尤其是对刚刚走出校门,走上社会的大专生说“同学,一定要学会好好说话,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我内心很想表达的,很想对他们说的。
当然,我也不排除即使在社会滚打多年,看惯了人情世故,见多了世间冷暖,你也依然保留有这样的旧习,甚至于你自己还从未发觉过。
从前两年开始,我就注意到很多实习生来找我聊天,或者反映事情的时候,在QQ上、微信上习惯性的开场白有如下几种:
“应老师,在吗?”
“在吗?应老师”
“应老师,在不在?”
“坤哥,在吗?”
“在吗”
“在?”
不知道看到这样开场白的你会作何感想,也许你会觉得人家问你在不在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有必要这样小题大做、上纲上线吗?其实,也确实正常,毕竟这也算是交流的开始了。只要我回答“在”,那么接下去就会有其他交流内容的呈现。
只是,细细想来,我个人觉得还是有很大问题的,我一一说明如下:
首先,我最想说的是我们中国人对于“在”这个字义的理解,“在”的最基本含义有存活着、生存、存在的意思。所以,问一个人在不在,有的时候会被理解为问一个人还是不是活着,是不是还在某个位置上。
比如:张三问李四“李四啊,你太爷爷还在吗?”又或者说“李四啊,你太爷爷要是还在的话,你家里的日子肯定比现在更好过啊!”这两句话中的“在”就有活着、存在的含义,不管李四的太爷爷是活着,还是在某个位置,李四家里的条件都会比现在更好。人走茶凉否?也就看“你”在不在了!(不要问我为什么是张三李四这样小儿科的名字,因为仅仅是举例而用,不必在意。)
所以,从最基本的字义来讲,不要轻易问别人“在不在”,而当我们能确定我们所问之人存活于世、存于某位时,就更不要问“在不在”了。
我能理解实习生问“在不在”的背后意思其实是要问我有没有登录QQ、微信,或者是不是在忙。在得知我在QQ上、微信上且不忙之后,然后准备和我说些事儿,或者聊聊天。只是,他们一时之间难以找到合适的交流切入点罢了,所以才有了“在不在”“在吗”的开场短语。
其实,若是能在这短语的前后加上几个字,比如“你/您现在忙吗?”“你/您现在方便吗?”,如此,意义就完全不同了,收到的效果也就完全不一样了。不瞒大家说,在我忙碌的时候,看到这样“在不在”“在吗”的开头,我都会延后处理,因为我知道如果是急事,要么就电话我了,要么就直接上来开宗明义,直说事项了。
所以啊,“在不在”“在吗”不仅仅是对所要交流对象的不恰当问候,更在一定程度上将此次交流的效果降到了最低点。
其次,这样的开场白背后反映的是当下大专生乃至很多国人语言内容精深程度的缺失,加上互联网的日益冲击,我们的很多交流方式也越发简洁,甚至于简洁到不深究其中,我们难以明了其中的涵义。(此处做一说明:我并不是反对语言随时代的变革而进行变化,“给力”“菜鸟”“驴友”等就很不错,只是还有部分网络语言确实需要慎用。)
比如:“6666”代表了很好、很厉害,是对一个人的夸奖,但有时却又是反向的嘲讽;“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这四个成语的缩略用法,说真的初见这个词语的人,要是没有人给他解释一番,压根就难以知道其“丰富”程度。
还有很多,像什么“233”“蓝瘦香菇”“酱紫”等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平日里都或多或少地在用。虽然我们不用像古人那般,交流之前先来一番辞藻华丽,深雅无比的问候,况且今时今日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些颇有智慧的雅言(此处雅言仅作为语言优雅的释义,而不是古代通用语的释义,还望知悉)。况且语言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是大势所趋。只是,过于简洁的用语,失去了前后语境的衬托,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这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再次,这种“在不在”“在吗”的简单问候语,也折射出了一个人基本交流能力的匮乏,因为他不知道如何插入话题,更不知道如何主导话题。其实,很多时候,哪怕一句“你好”“您好”也比“在不在”来的更为得体。又或者,直接就说事情,也好过“在不在”的问候。
比如说张三直接问李四“你今晚有没有空,我要找你办一些事情”,李四可能因为忙于其他事情,没有第一时间回复。当李四看到这条信息的时候,肯定会及时回复的。倘若张三比较急,在没有接到李四第一时间回复的信息时,大可以直接电话过去。若是李四有空,也一定会接电话。
你可能会说,那为什么不能第一时间回复信息呢?请一定明白:有些时候微信、QQ、短信的沟通效果,未必能比得上直接电话来的简单明了。所以,真的是有急事,就不要在微信、QQ上一直问“在吗,我有急事”,然后焦急等待对方的回复,何苦来着啊,一通电话就可以的事情,何必这样让自己焦急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自己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的匮乏,以至于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而这不知道如何交流的背后,也有一种初入社会小心翼翼应对的心态,生害怕一句话说的不对,一件事做的不好就惹来别人的不快,甚至处处排挤自己。
只是,还请不要妄自猜测他人想法,只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交际礼仪,也不用担心别人是否针对自己。自己礼下于人,人也不会苛责与自己。
最后,与人交流的语言组织、表达方式,背后折射出的就是一个人的基本社交礼仪。这种一上来就问“在不在”“在吗”,其实是一种社交礼仪缺乏的表现。即使是熟人之间的相谈,经常出现这样的失礼之处,也难免引起好友的不快,进而影响彼此间的友情。
尤其是刚刚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大熔炉的大专生们,更需要学会基本的社交礼仪。有一个良好的社交礼仪,一定会让你在职场中获得加分,进而让自己在职场中有更好的发展。
比如学会用“您”,而不是“你”。这一点,汪涵在某期《火星情报局》的节目上就说过,“您”是对前辈的尊称,“你”则是同辈之间的称呼。初入职场的实习生们,面对的很多都是前辈,哪怕你心里看不起这个前辈,但也要提醒自己对前辈要有一定的尊重,多用“您”肯定会让你获得更多的青睐。
也许你会觉得“您”这样的字眼会让彼此间更生疏,远不如“你”来得亲近。但请明白两点:第一,亲疏的判定不能只依靠我们自己心里的感受,你所觉得的亲密在对方看来未必就到了这个程度;第二,所有的亲近都是从生疏开始的,没有一上来就亲近的关系,除非天生带着血脉,就像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等。所以,多用“您”不是一件坏事!
再比如询问完一件事,或者和别人交谈完之后,自己有所收获,不妨多说一句“谢谢”“非常感谢”之类的敬谢用于 ,也会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看到此处,你可能会说:活得那么累干嘛啊,难道简单点不行吗?对此我说三点:
第一,人本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基于这个论点的存在,我们必然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交际关系之中,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想简单就可以简单的。
第二,良好的社交礼仪的本质不是为了让我们更累,反而是润滑了我们的社会交际关系,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好。
第三,觉得良好的社交礼仪就是活得累,表面上看是你想寻求简单的生活方式,甚至随心所欲(说实话,真正的随心所欲我还真没见到过)。但从本质上来说,是你还没有认识到社会交际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每个个体本身就处在各种社会关系的链接之中。
但是,切莫把良好的社交礼仪等同于溜须拍马、曲意逢迎。这就像很多事情,需要把握一个度,平衡的能力也是需要我们锻炼的。良好的社交礼仪能给他人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让他人记住你,也会在日后让自己更有价值。而曲意逢迎也会让别人记住你,但难以让自己更有价值!
所以,我在给实习生上培训课的时候就告诉过他们,我不是很喜欢在微信上一直问我“在不在”的问候方式,有什么事情就直接电话我。因为我一直都在,从未离开!
总的说来,“在不在”“您好”的不同问候方式,体现的是交流能力的高低,交流能力的高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内涵。而那些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和人,也就是我们内涵的组成部分。所以,有时间,多看书,多走走,多和别人交流交流。
而且,本来我们人就是需要交流的,交流才能消除障碍、减少猜忌(不同国家、民族的纷争,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地交流),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
所以,请不要再用“在不在”“在吗?”作为找一个人说事情的问候,丢弃这些,会让你的人际关系更加协调。就像我一直告诉所有实习生的那样“实习的终极意义不是学会某一个门店的各类技能,因为技能的可替代性很强,机器人比我们厉害多了。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沟通交流,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才能让我们未来生活得更好,也才是我们实习真正要学习的软性能力!”
而终有一天,这样的能力也能让你大声地说出“我一直都在,从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