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应急处突的“最先一公里”。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破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通过推动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加快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应急调度体系,基本实现应急资源下沉乡镇、街道全覆盖,并有效衔接“防”和“救”的责任链条,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隐患、突发事件的能力。
前移安全防范关口,应急力量下沉
“过去村里发生火灾,县里出动救援力量来处置,需要40分钟才能赶到。现在,常驻镇上的消防车10分钟就能进村到户。”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土城镇通省馆村党支部书记罗廷廷说,全村重要场所和独居老人家里都安装了烟感报警器,自动关联绑定5名亲属及镇村干部,并接入市级应急指挥中心,遇紧急情况可迅速响应、展开救援。
十堰市房县军店镇消防救援所处置火情
从40分钟到10分钟,这是当地扎实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房县基层乡镇应急消防救援队伍出动80余次,扑灭火情68次,避险转移或救援群众258人,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470余万元。
“过去,让我们为难的是一到乡镇却没有‘脚’,仅仅靠县应急管理局几十号人根本顾不过来。”房县应急管理局局长郭兴贵的困惑,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普遍难题。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上一轮机构改革之初,应急管理机构只设到县一级,被赋予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三大职能职责较宽泛,几乎涵盖所有的事故灾害防御应对全流程。与此同时,对应的机构编制、专家队伍、监测系统、资金项目等支撑要素与这些职责任务不相适应,应急政策和信息止于县,难以下乡入村,有效落地。同样,风险、隐患难以第一时间上达乡镇政府、县应急部门。
近年来,十堰市着力整合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消防等职能,推动应急资源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截至目前,全市129个乡镇(街道)的应急管理办公室(消防救援所)全部挂牌成立,每个乡镇配备3名至5名专职工作人员,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实体化运行,让应急力量真正向下扎根。
破解基层应急“悬空”
湖北省、市、县三级在安全生产委员会框架下,探索建立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工作机制,赋予主管部门统筹协调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平台和手段。但有的市、县两级编制紧张、经费短缺,相关机制的作用发挥有限。
如何破解市县应急部门履职难,推动应急救援力量下沉?十堰提出“一体化调度、专业化救援、标准化保障、综合化管理”的工作思路。人财物从哪里来?在省应急管理厅支持下,十堰整合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消防等四大领域的政策资金,变小钱为大钱,做实市、县、乡镇应急管理工作体制机制,疏通应急处突“最先一公里”。
为推动专委会实体运行,十堰在市县两级专委会牵头单位设置安全监管科室。目前,全市21个市级专委会相关单位的“安全监管科”已全部完成挂牌,配备专职人员54名,184个县级专委会相关单位共配备专职人员522名。
十堰市社区干部使用执法记录仪开展小区安全排查工作
十堰强化基层应急、消防一体化建设,通过人岗相适整合一批、公益岗位聘用一批、购买服务补充一批,全市各乡镇累计配备566名应急管理工作人员,行政事业编制人员占比达64%。成立基层专职消防救援队伍110支508人,累计投入1.32亿元建设资金支持保障乡镇应急办(消防救援所)建设运行,配发应急执法(或消防救援)车辆219台,储备应急物资19.52万余件/套。
强化科技支撑,数字赋能应急末梢
走进湖北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该镇应急指挥中心和消防救援所的联合办公点设在该安置点内。
“一屏查看21个行业领域风险监测信息,一键进行现场喇叭喊话及发送预警短信、拨打电话。”该镇应急办主任蒋富民介绍,通过大屏,全镇风险点位安全生产情况一目了然。除智能化应急管理平台外,云梯消防车、便携式风力灭火机、橡皮艇、专业无人机也是该镇应急管理标配。
“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必须注重关口前移、打早打小,推动应急管理职能从灾后处置向灾前预防转变。”十堰市应急管理局局长余绍朝介绍,该市自主研发“十堰智慧应急平台风险隐患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安全防范触手延伸到基层终端末梢。
截至目前,上述风险隐患系统已收录气象、水文、水利、消防、交通等行业部门的2000万余条数据,危化、燃气、矿山等重点行业的4.6万路视频监控和传感器,以及应急专家、救援队伍、机械设备、避难场所等7500条信息,通过联通县、乡、村三级视频调度系统和移动通信装备,有力夯实“智慧应急数据资源底座”,可完成应急处置资源一键匹配、在线调度。
“信息化系统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贯穿市县乡村指挥体系,实现全域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预警指挥调度‘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余绍朝说,立足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十堰市基层终端应急力量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赢得应急处突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