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8月12日至13日上午,来自南京的徐海燕和王生福两位老师带领我们提前俯瞰了八、九年级的统编教材。虽然于我而言,统编教材仍像梦一般遥远而朦胧,但我还是明显感觉到了这次的改编教材绝不仅是文章的重新组合,携之而来的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强行改变。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本只是一些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把钥匙”,统编教材就是六本紧贴《课标》,《课标》引导下的极好的例子。“双线组元”的理念避免了苏教版重视人文主题而忽略语文要素的偏颇。从单元课文的选择到助读系统的设计,再到名著导读,教材既重视了人文的熏陶,又看重具体知识方法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
温儒敏教授曾说统编教材专治不读书的病。“三位一体”的特色使阅读教学层次化,应用化,常态化,明确了在教读中学方法,在自读中用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养习惯的仼务与目标,其中文章的选择以文质兼美为前提,体裁也多样化,除了文学类,还选择了新闻等实用类,除了加大传统文化的份量,又兼顾学生的阅读兴趣,总之,广泛大量阅读才是学习语文的要义,与《课标》中“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是相吻合的。
统编教材在活动 探究和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上也体现出阶段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每次活动都分阶段设计不同问题不同仼务,具体而指导性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文学习语文,从而将《课标》中“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落到了实处,使学生由课本走向生活。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训练的是听、说、读、写、演、画、思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再是一句空洞而无具体举措的口号。
其次,统编教材还紧贴学生需要而行。从七年级一般文体的阅读到八、九年级体裁明显、多样的文章阅读,从七年级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到九年级增加思辨文章,同样体裁不同单元的文章学习要求也往往由易到难,这些渐进的变化符合学生年龄与心理的变化与发展。
助读系统更是善解人意的安排。教读课文前则搭建“预习”的桥梁,尽量减小阅读时的难度。问题的设计与原来人教版教材相比,避免了繁琐,更加开放,更接近学生的理解水平。而自读课文则提供“阅读提示”和“旁批”,并且将“阅读提示”放在文后,避免了先入为主对学生造成的干扰。八年级开始减少教读课文而增加自读课文的数量,单元内的两篇自读课文,往往前一篇有批注后一篇没有,这些细微的变化无非为了暗示我们,所有教学与示范,最终目的都应归结到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运用教材的前提是充分理解教材,两位教师的细致解析让我有机会站在三个学段的高度更全面地看到编者的良苦用心,同时对接下来的教学心存忐忑。统编教材更考验的是教学者的阅读视野。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是一条河。然而面对教材中的课文、推荐的名著,有多少是自己陌生的,甚至闻所未闻的。孤陋寡闻的教师又如何去引导学生阅读,又怎能做到教学中得心应手?因此语文教学的突围首先是教师沉下心来大量阅读,与学生一起进步,以自己阅读的行为去影响学生。
统编教材的教学还有待教师整合能力的提高。六册课本中每个单元课文虽然人文主题是一致的,但在写法、训练点等方面各有侧重,它们之间互相补充,前后勾连,所以群文阅读教学也许会成为统编教材教学的趋势,这样也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省出更多时间给予学生阅读。但群文阅读教学则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单篇的基础上,整合出所有文章的“同”与“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考虑编者精心提供的助读资料该如何合理使用,使用的顺序又该如何灵活调整,这便又涉及到统筹与整合资料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教学智慧。因此,统编教材就像一项浩大的语文工程,我们的教学要眺望三年,远看一个学期,近看一个单元,教师做到胸中有丘壑,高屋建瓴整合出每节课的目标与重点,我们才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总而言之,培训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梳理教材体系,熟悉教材内容,理解编者意图,然后才能做到尊重教材,合理使用教材,而不至于随心所欲将文本从教材的系统中分离出来,走原来的老路。同时只有充分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更游刃有余地发挥自己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而不至于亦步亦趋,死搬硬套。
总而言之,科学使用统编教材,教师自我提升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