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经也是一个典型的愤青,没有学历,没有背景,那年二十郎当岁,背着包闯进了梦寐以久的广东,原以为在这里可以追寻自己的梦想,在那里扎根,在那里成长。
可谁能知道,当你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滔滔不绝,换来的却是旁人的异样眼光。
“你太年轻了。”
“你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你这脾气得改改了。”
“你得尊重领导,毕竟他们是老师傅。”
“你不适合这工作。”
......
哦,原来社会跟我们想的不一样,后来总结了,当你还不会融入工作中,你首先要学会说话,说好话,说自己都觉得不喜欢的话,说鬼话,说俏皮话,说很多很多自己都觉得没必要的话。
“你得学会夹着尾巴做人。”前辈对晚辈最流行的一句话。
慢慢的,我理解了这简单的话语中包含的种种社会关系,也理解了为什么电视节目和社交活动中会经常讨论“装”与“不装”,也突然明白为什么会有三流的作者抄袭出版的《人为什么要装》,封面设计必须是一个西装男士双手抱于胸前。我不是讨厌此类刊书,仅我个人而言没有教育意义,如果读者明白作者想表达的“高深远度”倒也无碍,如果不能明白呢,比如像我这样的,看完后,只能适得其反,那就不叫装了,只能叫骗。
个人觉得,人还是得保留一点自我和本真,酒桌上的高声呐喊,你是我兄弟(可我跟你就跟你见了一次面);KTV里情歌绵绵,下次有事仅管找我(可我连你叫什么都不知道)。你永远都不会忘记走在回家路上,自己突然轻松了很多,回到家中,妻子或者母亲最直接最朴实的一句话:
“你回来了。”
古人云:子欲孝,而亲不在。
我有一朋友,结婚后选择跟父母住在一起住,工作稳定,后来升职了,应酬也多了,朋友也多了,经常不回家,父母想早点抱上孙子,夫妻之间矛盾重重。后来,父亲生病了去世了,母亲也不想打扰他们两个,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老人回家,邻里乡亲自然会问,为什么不好好待在城里享福!老人说,他太忙了,不想打扰他们。
他现在已经到了不惑之年,身体大不比以前了,孩子也有了,后来见到他,跟我说,如果我父亲还在的话就好了!------可以简单算一下,从我们出生到上学到工作,其实跟父母聊天的时间是越来越少的。
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80后,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代,童年的回忆,只能刻在我们的脑海里,印在照片中。偶然翻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那天真的样子在质问自己,那还是我吗?只能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还没开始痛痛快快地玩一次就已经老了,正如梁实秋先生写的《中年》:年青人没有不好照镜子的,在店铺的大玻璃窗前照一下都是好的,总觉得大致上还有几分姿色。这顾影自怜的习惯逐渐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莼菜描」,心想那是抬头纹,可是低头也还是那样。再一细看头顶上的头发有搬家到腮旁颔下的趋势,而最令人怵目惊心的是,鬓角上发现几根白发,这一惊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这时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连茹,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但是没有用,岁月不饶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