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Ian McEwan在国内的知名度我没有一丁点儿概念。当初只是误打误撞地翻开了《追日》,然后拿起又放下、再拿起,就这么断断续续地足有一年之久,总算将全书读完。
我并不想衬托这本书有多么难啃,毕竟这不是评价一部小说的常见切入口,怪只能怪麦克尤恩对科学领域内容的不屑追求和激进的左派政见。
其实你若要我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小说,我会回答,是讲一位婚姻失败的物理学家,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沦为学术花瓶的故事。但是作者真正的用意似乎并不在故事主线上,而是一个又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转折与一种典型的失意中年男子的颓废画风。其中描写主人公大学时期为追求女友而临时研读文学作品的桥段颇为有趣,由此引出的结论我也非常赞同——实践证明理科学生可以只花一周时间准备,就能和文科生侃侃而谈某位作家或某部文学著作;而鲜有文科生能在相同时间内具备和理科生探讨共振、弦理论和光生伏打的能力。
读到末尾的译后记,发现译者同我一样,对麦克尤恩式嘲讽印象深刻。主人公泡澡的时候会把自己看成“一尊颓败的‘肉身群岛’——山一样的肚子,阴茎顶端,参差不齐的脚趾——三者连成一条直线,从一片灰色的肥皂水海洋中穿过”。这样立体的画面感,不需要你经历中年危机、或者身材堪忧、甚至不需要你是个男性,也能感同身受。
作者以科学家的眼光看待万物,甚至最普通与宽泛的一个文学类主题,也能被分析得无比透彻。当我读到以下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摘录了下来,反复玩味:
“如果说他有时候会贪婪,会自私,爱算计,爱说谎,那么,但凡他不是这样,就会让自己尴尬,因为别人也个个如此。‘人无完人’是个大题目。只要琢磨几点缺陷就行了。呈S形的脊背容易弯曲,呼吸与吞咽必须走同一条通道,生殖与排泄器官相邻,因而易发感染,分娩的过程极尽痛楚,睾丸既笨重又容易受伤,人们普遍饱受近视的折磨,还有一个能吞噬自身的免疫系统。而这些还仅仅是肉身的问题。”
如此特立独行的创作方式自然无法赢得一致好评。很多读者奉劝大家不要入坑,称这是一部打着小说旗号来堆砌晦涩生僻的物理学知识的怪作,并且故事节奏拖沓(作者的确花了很多页描写主人公在火车上的抢薯片轶事)。不过“一致好评”本来也不是麦克尤恩所追求的效果。
无论如何,这本书很对我胃口,而且很有带入感,通常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故事很少有这样的效果。虽然读下来确实比较辛苦,光是那些大篇幅的注解就可见一斑。我一边读一边自惭形秽,脑海里以前学的大部分理科知识都已随风飘散。什么光谱不对成性、缠结、量子谐波振荡器、碳中立……要知道,麦克尤恩可不仅仅是将这些个专业字眼罗列出来,而是将科学原理与技术难点完全融入到了故事中去。对于一位舞文弄墨之人,要是没有一些对科学知识领域的热爱,是不可能钻这么深的。他甚至特地找来学术界人士,帮忙一起在附录里杜撰了主人公的诺贝尔颁奖词。
今日去图书馆借来了麦克尤恩的另一部好评佳作《甜牙》。大致翻了几页,有那么一点勒卡雷和弗莱明的影子,但又不至于那么高级酷炫,毕竟主人公是位女性,而她在军情五处的工作也仅仅是与文字打交道。说到人物塑造,不得不说,作者应该多多少少有些影射自己的意思吧,都是独树一帜的业内好手不说,就连一笔带过的“普通”的童年也显得与众不同。虽然《甜牙》里的女主人公不像《追日》的男主人公那样聪明绝顶,但她也算是天资聪颖,有着一颗向往文学的心,却被迫遵从母亲的意愿“好好利用自己的天分”,学了数学。关键是,长着一副仿佛从小说里走出来的漂亮身材和脸蛋。
这次的元素是文学与间谍的融合,应该读起来不会那么艰难了。
该死,我突然想起了《追日》里那个去极地考察的桥段,有几个细节想要求证。估计找个时间我会再读一遍。简直魂牵梦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