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庆幸孩子不是我的“影子”
原创作者|史录选(甘肃省泾川县丰台镇张观察小学校长)
本文为史录选校长原创,首发史录选校长个人公众号“雪猫的世界”,校长传媒获得授权发布
“孩子不能是我的影子”,这是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母亲已经去世两年了,每当我一想起这句话,似乎,我好像又看到了母亲站在了我的面前,微笑着,抚摸着我的面颊。最近,我突然有了这样的一种触动,我多想和小时候一样,得到母亲的慈爱。可,这只能是一种奢望,一个人一旦步入中年以后,心理上就会有一种反弹,即渴望得到小时候的感受,特别是母爱。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出生在甘肃农村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只有三十来户人家,那时,有文化的人的确不多。我的外公思想很开明,听说在我母亲很小的时候,外公送母亲读了完小,母亲不但唱歌很好听,而且,写文章也不错,我记得母亲对我说过:“写文章是要有遗传的。”有时候,我也特别地相信这句话。懂得一点文化的母亲,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的确很开明。母亲很少干预我们的行为,即便有时我们做了错事,母亲从来不像别的父母那样,对孩子就是一顿暴打或者谩骂,反倒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这件事为什么错了。有时候,我们实在弄不明白错误的原因,母亲会停下手头的事情,微笑着帮助我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母亲是一个凡事总让自己孩子先尝试后帮助的人,很少包办代替我们做事。
有这么一件事。
我12岁那年,一天下午,我趁父母去生产队劳动,偷偷地把自家的那辆永久牌自行车推出去,学骑自行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没骑几下,车子一下子摔倒了,我压在了车子上面,脚蹬折弯了。当时,我吓得简直要死,随后,我把自行车使劲挪进屋子里。直至天黑的时候,父母才回来,晚饭,母亲做的是玉米面糊糊,当时,这还是上等的饭,我坐着一口没吃,母亲问我,我耷拉着头,只是说不想吃,父亲已经明白我又做了什么错事,开始唠叨了。晚上临睡前,母亲把我搂在怀里,小声问我:“做错了事要敢于承认?”我记得当时我是冒着很大的勇气告诉了母亲我把自行车弄坏了。当时,母亲不但没有责怪我,反倒笑眯眯地说:“我娃真勇敢,学会骑自行车,可以带妈妈闯天下啊。”母亲的这一句话,四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忆犹新。原本,我想我是少不了父母的一顿暴打,反倒,母亲还一个劲地夸我。
母亲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凡是我们主动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错了,母亲不但让我们自己发现错误的原因,还会从错误中寻找出一些正面的东西,鼓励我们。母亲教育我们的这条路,其实就是张文质老师所说的“让孩子成为孩子,才是最健康、最基础性、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做法。”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父母必须理解、接受并尊重这种“缓慢”,而不要总是试图想着改变它,调整它。张老师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吃饭很慢,一口饭要咀嚼很长时间,不理解的父母会感觉这个孩子吃饭怎么如此磨蹭,理解的父母会认为孩子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认识自己的身体,来体验身体的一些感觉。这个例子让我明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始终要回归到孩子的角色,去体验,去感知,而不要利用自己的强力改变孩子的一切做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种力叫“钝感力”,这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曾经提出来的。钝感力对孩子起着一种保护作用,有时候还会避免某些外界的打击。钝感力在孩子行为上显示出“慢”,比如,我们有时候批评班里某个学生,怎么责备,对他无济于事,老师总认为这样的孩子不可救药,其实,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了这个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强。
著名作家林清玄曾经在文章里写道,他小时候为了看一朵花是怎么开的,整整一个下午,在地上蹲着,他的母亲看到他这样竟然哭了,觉得这个孩子怎么有一股傻气。当时,母亲并不理解一个孩子会因为对大自然感兴趣,一下午坚持做这样看似无聊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要极力去维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心中总有一种“内在秩序”,我们不要轻易去破坏,往往,许多很有成就的人正是因为守住了这种秩序才得以步入成功的巅峰。我们不要总是认为我们的话语句句是对的,其实,我们的好多言语站在我们的角度是对的,而对于孩子来说,因为不适宜而出现错误。
我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是个“异类”。寒暑假期间,好多父母总会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辅导班、艺术班,而我从不这样做。两个孩子从上学前班到读大学,我遵循的是她们“顺其自然”的成长规律,一些人看来,认为我是一个很不称职的父亲,对孩子“放任自流”,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只有大胆地放,才会有饱满的收。“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自己做。”这是我的一句口头禅,扶着孩子走,孩子一旦跌倒,可能就站不起来,让孩子自己学着走,即便跌倒了,至少自己一定会站起来。
我又想起了这么一件事。
女儿读高三那年,因为琐事,和班里几个女同学发生矛盾,当时,女儿在全级成绩名列第一,或许就因为这一点,那几个女孩子总会有意无意地给我女儿找茬,她们几个准备联合起来,扬言把我女儿“好好收拾一顿”。一天下午,女儿一回家,哭哭啼啼,对我诉说了这件事,女儿执意要转学,否则,她就辍学。
对于这件事,要是遇上别的父母,一定会去找班主任或者找那些孩子的父母论事,而我却没有这样做。我认为——女儿已经是高三学生了,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是完全有能力处理了,即使,当时面临高考,我觉得在孩子的教育上,也不能因此而由父母包办代替。假如有一天,父母不在了,女儿遇到同样情形的事情,是会不知所措的。正因此,我才“袖手旁观”,我记得,当时,我对女儿这样说:“逃避不是最佳的选择,转学不可能,和同学的矛盾要尽快解决,高考也不能耽搁,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女儿听我这么一说,愤怒地对我吼叫:“你还是我的爸吗,怎么这么狠心?”我说:“我就是你爸,这是天经地义的。”女儿对我无望,独自眼泪巴巴地又回到了学校。
女儿走后,我心里忐忑不安,那个夜晚,我毫无睡意,总在想着女儿有没有能力尽快让自己走出困境,第二天,我好几次给班主任去了电话,想知道女儿的情况。过后那几天,一到晚上九点半,我悄悄地到女儿所在的学校门口,看着女儿在晚自习下后从里面走出来独自回家,我担心那些孩子对我女儿造成伤害,但,这几个晚上,女儿从来不知道我就潜藏在她的身边默默地守护着她。这样,过了两周,一天下午,女儿一回家,喜出望外,主动和我打招呼,对我说:“爸,矛盾解决了,她们和我和好了。”我微笑着对她顿时竖起大拇指,问她:“怎么解决的?”“我偏偏不说,这是秘密。”女儿说着,向我做了一个鬼脸。至此,我才放下心来。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要“狠一点”,该放手的时候必须放手,属于孩子做的父母绝不能代替。孩子的学习和做人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不要总是只顾及孩子的学习却把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包办代替,这是一种很不理智的做法。张文质老师说:“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天鹅去鼓励”,这绝不是说对孩子的一切都要父母包办代替,恰恰,张老师告诉我们:孩子还没有成为天鹅之前的那段路,特别关键,每一步需要孩子自己走,自己去摸索,即使走错路,或者摔倒了,走回头路或者自己站起来也是一种生活的历练,一种对生命的感悟。
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希望我是天才。
我经常听好多孩子的父母说自己的孩子有多聪明,妻子多次对我说:“要是我们的孩子是天才,该多好!”
五年前,我们村子的一个男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这事不但整个村子沸腾了,就包括我们整个县以及孩子所在的学校,每逢大会小会,领导总会拿这个孩子说事。一个本该正常的人好端端地被神化了,一时间,村民相互议论这个被誉为“神童”的孩子简直要炸锅了。
我总在思考:考上清华、北大就是天才?这么说,清华、北大就是天堂了。天才是什么?天才的人,并不是我们的孩子做不到,张文质老师说:“其实一个人能够在小事业上做出大格局,也可以成为天才了。”做好小事业,并非一件易事。它需要一种忍耐程度,需要浓厚的兴趣,还要看看孩子们的专注程度,这些因素需要父母积极的鼓励,或许,有时候,对于小事一些父母并不感兴趣,但为了孩子,还要积极支持。父母的出发点要把孩子当做一个普通人去看待,不要一开始立下誓言——我必须要让孩子成为天才。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能满足自己的心愿,不是我们的孩子努力不够,而是我们的思想把行为搞砸了。
我的儿子读初二,有一次周末,儿子一回家,就对我说:“爸,我能不能参加校级演讲赛?”当时,我吃惊地看着儿子,简直不知道对他要说什么。因为我知道,凡是一个正常的孩子,有什么理由不能参加演讲赛呢?儿子好像看出了我的犹豫,接着对我又说:“爸,我写不出演讲稿,要求800字,主题是孝敬父母。”坐在一旁的妻子急着替儿子说:“儿子,写稿子这事不要担心,有你爸爸在,还怕什么?”儿子听妈妈这么一说,顿时喜笑颜开。而我却愁眉紧锁,特别严肃地对儿子说:“自己的事,自己做。”那晚,我是陪着儿子一句一句写完演讲稿的,在写作过程中,有些词语,儿子感觉枯竭,我鼓励他查词典或者上网去查,或者,我说一个字,让儿子来组词,我就采取这种从最细微的地方做起,不怕麻烦,虽说,儿子写得稿子还是有问题,但,他自我感觉已经很满意了。那次演讲,儿子得了二等奖,班主任刘老师还说我的儿子是演讲的天才。儿子对我说:“爸,张茜茜是我们班平时数一数二的演说家,怎么连个鼓励奖也没拿到?你说为什么?”“为什么?”我追问一句。儿子说:“她的演讲稿是爸爸代替写的,过于成人化。他爸是县里的作协主席呢。”趁机,我对儿子说:“写稿子有那么难吗?世上每一件事都是这样,只要你用心做了,一切难事就变得特别简单了。”
当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有多聪明的时候,我暗暗认为自己的两个孩子就是“天才”,天才并不是人们常说的那种“什么都知道”的神童,而是那些“一切从小事独立做起”的孩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一个特别注重“小事”的人,在他的乡村教育中,特别注重孩子平时的一举手、一投足,他认为“一个孩子只有手足行为端正了,方可走天下。”张文质老师倡导“教育是一个慢艺术”,我对这个“慢”的理解就是“教育要从一点一滴中做起。”急躁的人无论如何是做不好小事小节的。我的女儿读初中那阵子,英语成绩特别差,为了帮助她提高英语成绩,每天早晨,我和女儿提前半小时起床,女儿读,我也读,这样坚持了几个月,女儿对学习英语有了兴趣,自学习惯初步养成,后来,女儿大学毕业,英语过了六级,这次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英语成绩特别突出。我记得女儿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惧小事。”至此,可以看出:小事可以成人,也可以败人。
“有的时候千言万语真是抵不上一个深情的拥抱。而这样深情的拥抱不是一年只抱一次,不是一月只抱一次,而是应该每天都拥抱一次,孩子越小,我们越要经常拥抱他,同时把这样的拥抱坚持下去,每天无论多忙,都应该对孩子说一些柔软、甜蜜的话语,每一天都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倾听他、欣赏他,也让孩子分享你内心的情感。”张文质老师的这段话,我不止一次地阅读。在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我的确拥抱的不够,现在,孩子长大了,对孩子的孩子,拥抱他们是这个世界馈赠给我的一项最神圣、最有使命感的事。一个孩子生命的未来,需要这个孩子自己去设计,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只是一个陪伴人,适当的时候,父母只是扶他一把就可以了。
总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做到——
1、要求孩子主动去做每一件事,即便错了,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的原因,从错误中寻找出一些正面的东西,自己鼓励自己。
2、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适当的时候,父母对孩子要“狠一点”,该放手的时候必须放手,属于孩子做的父母绝不能代替。
3、孩子一生的道路,父母只是一个陪伴人,将来孩子怎么走,需要孩子自己去设计,只有自己设计的才最贴心、走得最久远。
延伸阅读:
最近这两周真是忙得鸡飞狗跳,我妈不在,鲁尼又因为生病请假在家,我一个人带俩娃,每天过得像打仗一样。
就在刚才,小贝哭闹着要睡觉,我把他抱到床上躺着喂奶哄睡,正当我也迷迷糊糊快要睡着时,鲁尼突然在厕所里大喊:“妈妈,快过来帮我擦屁股!我又拉稀了!”
小贝一个激灵,马上停止了吸奶,睁开眼睛望了我一眼,哇得大哭起来。
每次好不容易要哄睡着又被哥哥的大叫声吵醒,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又急又气,一边哄着小贝一边朝着厕所方向大吼:“你自己擦!别再大叫了,我正在哄弟弟睡觉!”说完赶紧把奶头塞进小贝嘴里,继续哄睡。
鲁尼仍在厕所里大声叫,我却不敢再出声回应,生怕又惊醒了还没睡熟的小贝。
过了一会儿,感觉到小贝吃奶的嘴松开了,我便轻轻地脱去他的羽绒外套,给他盖好被子,下了床。
来到厕所门口,正想教训鲁尼“以后在我哄弟弟睡觉时无论什么事都不要大叫”时,鲁尼却先开口连珠炮似的控诉我:
“妈妈,你不爱我了,我确定你不爱我了,你每天只想着弟弟,我都拉稀了你也不管我!妈妈,外婆什么时候回来啊?我要外婆!”
说着说着眼眶便红了起来。
听了他的话,我心里也酸溜溜的,是啊,这段时间我妈不在,我光是带弟弟就忙得不可开交,哪还有时间和心思管他啊。
可是天气很冷,我顾不得跟他解释,快速地叠好纸巾帮他擦了屁股,抱着哭泣的他立刻回到了温暖的房间里。
我一边把鲁尼抱在怀里安慰,一边回忆起这几天来一个人带娃的各种尴尬场景:
一天早上,给小贝把便时,自己也突然着急想上厕所,可是便没把完,总不能丢下小贝自己跑去厕所吧,于是只好使劲地憋着,等他一拉完,迅速地擦完屁股,抱着他一起冲向厕所~~~
炒菜的时候,油锅已经冒烟,我正要把菜倒进去,小贝爬过来哭着要抱抱,我只好关掉煤气,把他背在身上继续炒菜~~~
吃饭的时候,把小贝喂饱后,我才刚吃两口,小贝在餐椅上就坐得不耐烦了,哭着要抱,我只好放下碗筷,一手抱着他,一手拿勺子快速地舀几口饭~~~
鲁尼要上钢琴课,正好遇上了寒风细雨的天气,我只好把小贝裹得严严实实的,紧紧地抱在怀里,戴上帽子,低着头,顶着大风,慢慢陪着鲁尼走到琴行~~~
想逃离家里的战场,于是带着俩娃出门逛书城,结果好多地方都找不到升降梯,只好使尽全身力气抬着推车上下楼梯~~~
……
02
每当这些时候,我就想,如果我妈在就好了,我便可以立即把小贝交给她。
可是,她在的时候,我却并没有意识到家里多一个老人有什么好,如今仔细想想,之前生活所有的安逸,轻松和从容,其实多亏了妈妈在家。
妈妈在的时候,每天想尽办法给我煲各种汤,我几乎连厨房都不用进;吃饭时,她也会先把我的汤和饭盛好,然后抱着小贝,让我先吃。
吃完饭我也不用收拾碗筷,不用清理掉在桌上地上餐椅上的黏糊糊的米糊或是饭粒,我只需要陪好小贝就行了。
我在陪鲁尼玩耍时,妈妈就会带着小贝出去溜达,而我哄小贝睡觉时,她就会陪着鲁尼,不让他大声吵闹。
知道我要喂夜奶休息不好,有一次,她忍着一夜的高烧睡不着也不敢过来问我家里有没有退烧药。
还有一个晚上,鲁尼跟她睡,半夜突然上吐下泻,被子床单和裤子全弄脏了,她为了不打扰我休息,一个人手忙脚乱清理了半天~~~
不久前,我跟她闹矛盾,她说不帮我带孩子了,我还在心里想,不带就不带呗,我一个人把小贝带到一岁,上班了就请个保姆。
现在想想却是啪啪啪打脸,一个人带孩子,真TM不是人过的日子啊!
这半个月来,我没喝过一口热汤,没有细嚼慢咽吃过一顿饭,没有安安静静蹲过一次马桶(妈妈们肯定都能脑补那种你上厕所娃在门口嚎啕大哭的画面,所以我每次都得把小贝一同抱进厕所,速战速决,当然除了周末老公在家的日子),没有一天睡过好觉,没有一天不着急上火对着鲁尼大声吼叫~~~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今我才真正体会到了。
03
朋友艳子一直以来是我最羡慕的人,她爸妈都在深圳帮着她带孩子,她非常放心,因此平时下了班有空就跟朋友逛街美容做头发看电影,因为自己状态好,平时对待孩子也总是和声细气的。
可是最近她却是忙得晕头转向,就是因为最近这一波流感害的。
先是小孩病了,连续发烧几天,接着她妈也病倒了,她只好请假在家照顾孩子和妈妈,爸爸便负责买菜做饭。
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偏在这时,老家传来了奶奶病危的消息,爸爸不得不立刻赶回去,于是家里就剩下了艳子一个人照顾老的小的两个病号。
每天除了给孩子喂饭喂药陪玩,给妈妈按摩擦身陪聊,还要抽空洗衣做饭扫地收拾屋子。
艳子说,她每天都累得想瘫在床上长睡不醒,可是还是得挣扎着起来给孩子量体温,给妈妈递热水。
有一天,孩子吵着要吃糖,要是以往,她肯定会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共情或是游戏,可是那天,她实在是太累太烦了,于是忍不住大吼了孩子一顿,孩子从来没有见妈妈这么凶过,哭得一塌糊涂,她也被自己的失态惊呆了。
这时候的她才明白,以前那些所谓的岁月静好和淡定从容,都是因为有爸爸妈妈给她当后勤,替她分担了大部分生活的重担啊!
04
最近跟小区里的丫丫妈聊天,她说羡慕我还有妈妈帮忙带孩子,而她的妈妈早在她生孩子前就生病去世了,后来只能让婆婆来帮忙带孩子。
一开始她还能跟婆婆和睦相处,可是,住久了,她就发现,婆婆的很多行为自己实在是看不惯,比如,她经常把掉在桌子上的饭菜也捡起来吃,把内裤和袜子一起放进洗衣机,擦过灶台的抹布又拿来洗碗~~~
这些她都忍了,让她忍受不了的是婆婆带孩子的方式:奶瓶很长时间不消毒就拿来冲奶,追着孩子喂饭喂水果,怕孩子噎着就把肉嚼碎了给孩子吃,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对孩子毫无原则地宠溺~~~
每次看到这些行为,丫丫妈都忍不住要指出来,可是婆婆不说什么,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次,不知道是婆婆给孩子吃了什么还是怎的,孩子突然上吐下泻,丫丫妈急得发疯似的冲着婆婆大吼,这一下倒好,婆婆也终于忍不住了,两人大吵了一顿。
第二天一早,婆婆便收拾东西回了老家,再也没有过来。
当时孩子不到一岁,丫丫妈只好辞了工作,从此一人带娃,经历了所有新手妈妈遇到的困难, 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哪里记得天天给奶瓶消毒啊,偶尔食物掉在地上也照样捡起来塞进孩子嘴里,孩子也并非能像想象中那样乖乖地坐在餐椅上吃饭,还是得经常追着喂,有时一顿饭就得吃一两个小时。
这时她才想起婆婆的好处来,可是当初自己对婆婆说了那么狠的话,肯定不可能再求婆婆回来了。
于是不到两年时间,她168cm的个子,从120多斤瘦到90多斤,便再也没有胖过。
她说,现在看到别人家里有老人帮忙带孩子的,都好羡慕。
丫丫有一次对她说,豆豆的外婆经常给她买好吃的,丁丁的奶奶总是带他出去玩,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有外婆或奶奶,我就没有呢?
她听了之后鼻子一酸,眼泪立刻啪嗒啪嗒落下了来,自己小时候也问过妈妈类似的问题,在孩子的心里,有一个无限宠溺自己的外婆或是奶奶该是多么幸福啊!我当初为什么要怪婆婆呢?让孩子获得一份毫无原则的宠爱不好吗?
本来一个家里,不同的人就该扮演不同的角色,老人负责无条件地宠溺孩子,父母负责有原则地管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不同家人不同的爱,不是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
05
若是在五六年前,对于丫丫妈的这番话我肯定是嗤之以鼻,而如今我却是深表赞同。
从国内目前的社会现状来看,请老人帮忙带孩子,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是最佳的选择。
也许我们与老人有各种生活习惯和育儿观念的冲突,我们也总会在心里赌气说不要老人帮忙带孩子了,可是如果你没有尝试过自己一个人带孩子,请永远不要轻易地将这话说出口,没有对比,你根本无法体会家有老人的好。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既然选择了让老人帮忙,就请珍惜他们吧,不要再抱怨他们又追着孩子喂饭,也不要抱怨他们煮的菜不合胃口,有分歧,能沟通就沟通,沟通不了就包容他们。
带孙子外孙本来不是他们的义务,只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他们爱你,心疼你,他们才愿意放弃舒适的晚年,背井离乡来到你这个陌生的城市,无怨无悔地做着你坚实的后盾!
别总是只把孩子当作宝,而把老人当成草,别忘了,我们目前生活所有的从容和淡定,都是因为有老人在替我们分担。
有句话说的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请好好爱家里的那位老宝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