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自己的现实,驱散幻想的迷雾。
2018年1.22-2.8,在吉林松花湖。在这里成为了一个营地导师,亦或者可以自诩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从得知获得这个机会开始,走的每一步,都是迈出心里那片不知名迷雾森林的一步。
我想尽可能地就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写,因为这次的信息量太多了。有时候随性一些反而更好。
记忆是一桌摆酒,是需要趁热享用的。但这菜却不是一下子就上齐的。我想要慢慢地写,慢慢地思考,慢慢地和自己对话,慢慢地读。
上一次的营地生活是在夏天,每天的炎炎烈日让一天留完了一周的汗。这一次又是另一个极端。适应期中,干冷的寒风可以冻得手脸失去知觉,可以一周干得流三次鼻血,每天的吃饭也需要勇气出门,套装备,帽子护脸手套水壶。
但这就是年轻吧,就是折腾,就是体验的本质。感觉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侠客,一个浪子,有很多驴友,每天彻夜难眠地谈天说地,笑着碰酒说着不知所往的未来。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依然被营地的魔力所吸引,因为笨拙的自己记不住快乐的样子。所以找呀,还要归纳。
最舍不得最珍贵的是什么呢?如果想要进入这个行业,让我能够长久留下来的并觉得格外走心的是什么呢?是孩子们的笑吗?是上个夏天爱玩会玩的老外们吗,是每次都能触景生情得以缅怀的摄影师照片吗?是破冰团建共同工作完然后离别说走就走或者碰杯唱歌拥抱再走的一个个伙伴们吗?
是似断非断的羁绊,还是散是满天星的火种。
滑雪日。
一直希望能够习得一项户外运动,此行也是一个小小体验。户外运动是一项能够让人感觉到自由的东西,但自由也必然奠基在大量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是不自由的。总归是矛盾杂糅的体验。极限刺激与变成火箭人,兴奋与风险,自由与限制。
目前的一些营地,综合营还好,若是技能营,面向孩子售的课基本就是单纯的体验课,教练拉着你带你玩一圈就完事了,营地的真实价值可能因此损失。
营期开始,迎接孩子们。
导师的工作较为繁杂,因为他们是孩子们离开父母后的第一监护人。为了照护一下子六七个孩子们,可以说每天起早贪黑,身心憔悴。繁琐的事情在这里不作具体赘述,体验过的大家都明白。在这儿我更想分享一些更棒的东西,以及能够治愈疲惫的瞬间。
一张张定格的脸,定格的情境,每一瞬间都可以创变成一个小故事。这是戏剧老师教会我们的——人生是个加戏的过程。
之前和一些人聊了会儿,发现大家都是来找寻所谓有趣的灵魂的。
有过导师抱怨一些基础没做到位,导师配比失调,导致“温饱问题”没解决就想着奔“小康”,也许这个行业不成熟,使大家都恨不得让自己“葛优瘫”,目光呆滞想放假。我想也许大家可能都不会把破冰和团建的那一套尝试投入到一些你觉得完全不可能或者并不值得深入接触的人们身上。对于孩子们也是如此,虽然他们可塑性高,但在有限的教育能力范围和时间限制内,并不是所有孩子本身就是那么有趣,或者因为一个导师的微薄之力而变得有趣。所以我们自身的体验感受不每次都是极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寻觅和保存、定格和加戏。有趣是相对的,是互感的。
减轻自己的敏感度——因为本身遇到一个,就是极大的幸运!
最后,要化掉的雪糕祝大家新年快乐,福气到~
~铛~铛~铛~
End
下一站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