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还有许多有趣的民间传说。
相传纪晓岚在山西藉的同年陶序东家饮酒时,窗外有一中年女人套马驾车,母马恋着马驹,不肯上路,在院子里打圈,急得那女人挥鞭打马。陶序东见了即口占一联,要纪晓岚对下联。这上联是:
妈妈驾马,马恋马,妈妈鞭马;
纪晓岚知道这是陶序东要考自己了,忙起身也向窗外看。恰好稍远处有个小姑娘牵着头老黄牛,老牛正舔着自己的小牛犊,不肯走,直到小姑娘用竹枝抽打它才勉强跟着走。纪晓岚见此情景,立即对出下联:
妞妞牵牛,牛舐牛,妞妞打牛。
从这个传说,可见对联也成为一种斗智赛艺的娱乐形式了。
古代用对联的方式斗智的故事不少,而且不仅仅存在于文人墨客之间。
相传明朝文学家杨慎(号升庵)正德年间中状元后,从水路乘船返家视亲,行至一河水较窄之处时,恰巧遇到武状元所乘之船行至此处。双方为了各自抬高身价,便争着先行,结果两条船挤在一处,都不能前行了。
但船还是要行的。这时武状元想了想对杨升庵说,你是文状元,一定擅长对句;我乃一介武夫,就出一个上联给你对。你对上来了,我无话可说,就跟随在你的船后;你若对不上来,那就对不起了,要让我先行。
杨升庵自忖自己的文才怎能输于一介武夫,便毫不犹豫一口答应了对方的提议。
于是武状元朗声念出了上联:
两舟并行,橹速不及帆快;
杨升庵一听,大出意料。此出句武状元巧用谐音,既指物又论人。以“橹速”谐三国时东吴名臣“鲁肃”,以“帆快”谐西汉初名将“樊哙”,意含“文不及武”。杨升庵一时难寻对句,不得不让自己的船尾随在武状元之后。
这件事成了杨升庵的一大憾事,直到他儿子结婚时仍耿耿于怀。当儿子儿媳拜堂鼓乐齐鸣之时,他脑子里灵光一闪,高兴地大喊一声,原来困扰他多年的联语终于对出来了: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此对句以“笛清”谐北宋大将“狄青”,以“箫和”谐西汉名相“萧何”,鲁肃与樊哙相比实有高下,而狄青与萧何相比,萧何更胜几筹。杨升庵终于找到了“武不及文”的下联,了却了平生一大憾事。
还有很多传说是说文人在对对子方面不及村民的。这些传说一方面歌颂了村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表明对联自古以来就是一项相当普及的文化活动。
相传从前有个秀才为人恃才高傲。一天,他在田垅边遇一挑泥农夫,秀才不肯为农夫让路,农夫也不肯为秀才让路。
相持良久,农夫笑道:“你不是秀才么?我有一联,你若能对上,我愿下田让路;你若对不上,你下田为我让路。”秀才根本不把农夫放在眼里,心想你一农夫何能难倒自己,于是满口应承。
农夫随即说出上联:
一担重泥拦子路,
秀才一惊,暗想:这上联看似说眼前之事,实则谐音,寓“一旦仲尼拦子路”。仲尼是孔子,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先生拦学生的路,理应学生让开呀!看来实在是不能小瞧这农夫的文才!他苦思冥想半天,终于无言可对,只得满脸羞愧地下田让路。
从此后,秀才一改他的高傲,发愤读书。几年后,秀才考取了进士,出任地方官。
一天,他巡视浚河引水工程,傍晚时见河工谈笑而返,突然激发了灵感,这才续上前联:
两堤夫子笑颜回。
这下联说的也是眼前事,仍为谐音:“夫子”是孔子的称呼,颜回也是孔子的学生,可谓是绝对了。
明代嘉靖八年,江西状元罗念庵一次和几个士大夫出游九江,一名船夫见状元来了,兴致勃勃地前来求对。罗念庵见是个船夫,不屑与他一谈。船夫见状元看不起自己,于是不卑不亢地拿出了写好的上联。罗念庵一看,即时傻了眼!这上联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这片上联,历经几百年无人对出,直到1959年,广东有个老工人托人到十里外的农村去找“九里香”木料。这种木料非常少,以前往往需要一年左右才能寻回;谁知这次却异常顺利,两天就把木料运来了。有人因此忽然记起这片几百年前的上联,顿生灵感,对出下联:
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水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传说古代有个年轻的举子上京赶考,途中借宿于一家小店。店主有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姑娘,容貌俊俏,才华出众。举子喝酒时姑娘给他斟酒,他见姑娘貌美如花顿生爱意,便大胆向姑娘求婚。这姑娘许是见的客官多了,也不躲闪,大方地回答说,我出一上联,你若对出下联,我便允婚。
举子心想,你一村姑,能出什么难对,便信心满满地请姑娘出对。
谁知姑娘的出句却很有特色:
冰冷酒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
举子愕住了。
这“冰冷酒”是个名词,都有“水”的偏旁,而且依次是“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古时“冰”字可书写为在“水”字左边的横撇上加一点)。这个太难了!
举子冥思苦想了半个多月也没对上来,也无心去赶考了,最终因用心过度,一病不起,魂断异乡。
姑娘被他的诚心感动,将他葬于小店屋后。
第二年,举子的坟上长出了一丛丁香花。
一天,姑娘的先生看见这丛花,告诉姑娘说,举子生前没能对出你的对子,死后对出来了。姑娘忙问先生何以见得。先生说,你看他坟头什么都不长,单单长出一丛丁香花,这不正好对上了吗?姑娘恍然大悟,深为举子痴情惋惜。知其下联是:
丁香花百字头千字头万字头
这对句“丁香花”对“冰冷酒”物名对物名,且这三字“丁”上一横是“百”字的头,“香”字上头有“千”字,“花”字上头有草头,而草头也是繁体“萬”字的头,所以对得非常严密。
这个故事也表明古代物色女婿时,对联是考查的标准之一。
从前有个塾师学识渊博,所教七个子弟都考中进士。这位塾师愿将自己的两个宝贝千金分别嫁给他们其中的两人,但先决条件是能对出他出的对联。他出的是下联,有十个数字,由小到大排列,要求对出上联,且运用数字应相反,由大至小。下联云: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七个子弟听后顿时发愣,其中六个任凭怎样冥思苦想也无法对出,只得唉声叹气地怏怏而去,只有一个平日寡言少语的弟子留了下来。这个弟子虽不善言辞却才华出众,在其他六位师兄弟走后,他仍凝神思索。忽然,他喜形于色,大叫一声有了,即对曰: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
这上联完全符合塾师提出的要求,他眉开眼笑地连连夸赞:真乃吾之贤婿也。当即定下婚事,两个女儿均嫁他一人。
还有小孩子也不可小觑。
据说明代大学士杨廷和自幼就聪颖超人。他8岁那年中秋之日,其父与客人对饮,饮至深夜,其父得一上联,就请客人续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客人苦思良久,却不能对出。当时在旁边玩的杨廷和却随口吟道: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此下联对仗工整,令客人及其父惊叹不已,齐声称妙。
不仅是古代,现代也有对联的佳话。
郁达夫有一年游杭州西湖,在一茶亭进餐。用餐毕,他面对近水远山,心中感慨,偶得一句,不觉高声吟出:
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
但是,一时却未能想出对句。正苦思冥想间,适逢茶亭主人报帐:
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郁达夫一听,不禁击节赞赏:“好对,对得工!” 茶亭主人一愣,随即解释说:“先生,我是给您报帐。您用了一壶茶,四碟点心,二两粉丝,一共五千文钱。”
郁达夫盯着茶亭主人说:“这么说,是巧合?”
“是巧合。”
“那,更是妙对了!”两人对视,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此联因巧合与误会而成。上联全为杭州山水,指上天竺 、 中天竺 、 下天竺 三座寺院,合称“三天竺”,简称“三竺”;六桥,指苏堤上有六座桥,即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九溪,在烟霞岭西南;十八涧,在龙井之西。下联全为食单帐目。两联数字对得尤其工整,很难得。而这巧合,正是此联的情趣所在。
富有情趣的对联太多了,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最后再录一则有趣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江南地区有一个秀才整天喝酒,嗜酒如命。一天醉倒在县衙门前,县令命人将他提进衙门,升堂厉声训斥:“尔身为秀才,乃属饱学之士,今日烂醉如泥,不成体统。本应重责,念尔秀才出身,本官出几副对联,尔若当即对上,就饶尔此回,下不为例。”
秀才虽醉,却也知叩谢遵命。
县令便出上联:
好男儿要学文习武。
秀才忙答:
真才子会行令划拳。
县令摇头晃脑道:
读书习字。
秀才脱口而出云:
推杯换盏。
县令慢条斯理曰:
五经四书百家论。
秀才喜形于色答:
头曲三花二锅头。
县令听他所对的尽是喝酒,不由地叹口气:“唉,朽木不可雕也!”
秀才以为是县令出的上联,马上对:
嗨,美酒焉能醉乎?
县令气得吹胡子瞪眼,拍案喝道:“一派胡言!”
秀才吓得战战兢兢,叩头忙对:
两坛老酒!
县令勃然大怒,高喊:“给我打!”
秀才一听却喜出望外:“谢老爷,四两足矣。”
县令被对得啼笑皆非,又奈何其不得,只得挥手道:“快退堂。”
秀才起身踉跄离开,还不忘对下联:
将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