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认识家风|RiMor
“家风”这个词,在我小时候就有所耳闻,但那会儿懵懂无知并无体会。那个时候,我只知道家是温暖的港湾,是我成长的乐园。渐渐的,我踏上社会,遇到的人形形色色,通过交流相处,我感受到他们身上自带的与众不同的气质,不论是好是坏,我都会思考。我渐渐意识到,这种自内而外的气质,正是家风的体现。
中国的家庭,自古以来就重视家风,尤其在古代,立家风是一个家庭立足社会的基础。古时候,家国天下是家风,耕读传家是家风,积德行善是家风,仁孝清廉是家风。一个家庭,要想长久发展、兴旺昌盛,就要特别重视对家风的塑造。家风的塑造,在于家规的执行、家训的教导,其中有很多大户人家就有明确的一套家规家训体系。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家长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及对家庭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我家里,母亲是引导我成长的人,她曾为我立下了许多家规,虽无成文,却有体统,我家今日之家风,得益于母亲所做的一切。
一、练书法,学古训——家风之气
母亲从小在农村长大,地气十足、勤劳淳朴,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对我的学习寄予了很高期望。当我还在上小学一年级,母亲就强制性的让我参加毛笔书法培训班。一开始我是非常拒绝的,因为我天生好动、心静不下来。于是,母亲就恩威并施,想方设法让我拿笔写字。每个寒暑假,我都是和文房四宝在一起,坚持了几年,终于是让我养成了规范书写的习惯,并且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还得过不少荣誉奖项。这大大提高了我对书法的浓厚兴趣。于是,我开始自发性的练习书法,并且在母亲的引导下,开始临摹《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对书法的学习,使我延伸到对古训的学习。母亲目光之深远,我在今日方能体会。通过练习书法,我接触到了很多生字,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训。所以,练书法不仅是练技巧,更是练心智,不仅提高了我的文化素养,也培养了我的性格品德。练书法,修炼的是笔下的功力,而学古训,塑造的却是家风之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临摹古训,让我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学习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以后,每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我都会延伸出对其他相关事物的学习和思考,不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在我的“带动”下,全家一齐练书法,书法从之前家里的一股清流,成为了今天家里的主流,其中临摹古训对全家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既让长者得陶冶,亦使小辈得熏陶。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我渐渐明白事物之间往往是存在是非因果联系的,渐渐明白社会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诸多道理,而这些后来才明白的事情,其实在我临摹过的古训中就有所体现。
二、读历史,学做人——家风之骨
母亲不会讲“以文化人,以学治家”,不会讲“诗书于我为曲蘖,嗜好与俗殊酸咸”,不会讲“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但她却是用实际行动,向我诠释着这些道理。母亲的教诲没有华丽文采,却朴实而有份量。在我熟练掌握用字典认字的方法以后,母亲对我的教育方式做出调整,开始要求我学习历史。
小时候不爱看书,母亲就带着我在荧幕上学历史。我看的第一部历史剧是《大明宫词》,那时候完全看不懂,却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古代帝王家之肃穆庄严。接着,母亲带我观看了乔家大院、汉武大帝、成吉思汗、贞观长歌等央视经典,以及射雕英雄、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武侠巨制。很多故事,在那个时候并没有多少感触,毕竟经历的事情太少,而今,当我再次品读经典,却有许多感慨以及新的认识涌上心头。
我很庆幸,在那个年代里,母亲能要求我一起看剧,并且边看边把做人的道理讲与我听。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小时候所看过的这些经典作品,必定是我永生难忘的记忆中最为精华的沉淀。读历史,让人能够仰望宇宙之浩瀚、俯察品类之繁盛,能让人明白,自己不过是滔滔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不过是绵绵山脉里的一块奇石。
通过学历史,其实也是在学做人。历史的真正价值并不在历史本身,而是在于隐藏其背后的思想,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总结梳理,所归纳得出的客观规律足以教人明辨善恶是非,足以教人改变观念思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母亲对我的教导最重视、最严格的就是这个“信”字。母亲说过,人生在世不论从商从政,都是要择善而从,但凡事都要讲求“首重信、次重义、三为利”的做人原则,这样才能使人信服。乔家大院走出来的乔致庸,就是特别重视信誉的人,在他的诚信经营下,其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复盛公,后包头城”之说。
后来,我以书本学习为主,接触到百家不同的观点,间接学习了如何辩证的去思考问题,提高了我的是非辨别能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在书本上寻找解决办法;书本上发现的问题,我结合实践去探索解答。通过读书,我培养了自己的总结能力,学会了提问题、提措施。学习的知识,都是历史的产物。人要朝前看,就要学历史。一个家,若不重视学习历史、不重视学习做人,就没有了“骨”。潜心研读历史,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以历史,学做人。做人是骨,做人正则骨正。学历史如壮骨,学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与客观规律,学的是历史大家的为人处世与高风亮节。
三、重礼俗,扬传统——家风之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传统礼俗,但是到了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传统礼俗正逐渐被中国家庭所遗忘。但在我的家里,唯一还注重传统礼俗的人是我的母亲。
母亲是十足的接地气,对传统礼俗多有研究。不论是什么样的传统节日,不论是乔迁新居、祭祀先祖还是敬天公,凡是涉及到讲究礼数习俗的活动,一般都是由母亲来主持安排。家里其他长辈都认为她这是封建迷信的时候,只有母亲依然在坚持着这份传统。
曾经,我也一度认为礼俗不必如此讲究,特别是礼数这方面,只要心诚就行。但是,当我看到现代人都是一副权力至上、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面孔后,我开始想,现代人是不是应该考虑重新拾起咱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传统?
元宵节不吃汤圆,端午节不吃粽子;清明节不回家祭祖,重阳节不陪伴老人……
马路上,老年人被车“撞倒”索要赔偿;公交车上,年轻人称老人“道德绑架”不给让座;幼儿园里,老师对小朋友虐待恐吓……
这些现象,是传统礼俗的沦丧,还是道德素质的沦丧?
都是!礼俗与道德是一起的,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智慧,更是我们应当具备的品德、应当遵守的规矩。关于习俗方面,母亲并没有特别强调我要尊崇,但是,我认为家风中应该包括这一条规矩,就是重礼数、重习俗,充分弘扬中华传统。一个家,如果没有了礼俗道德、优良传统,也就没有了“魂”。
中国传统礼俗,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们能净化社会风气,能令人牢记历史、牢记历史上那些高风亮节的人。中华传统美德也是要弘扬的一部分,和中国传统礼俗一样,都是重要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是最小国,重礼俗,归真返朴,用传统的方式寄托心声;国是千万家,扬传统,同心同德,让传统的精神光大传承。
四、立家规,正家风——国风之本
如今,对于家风,我有了比较全新的认识。母亲所立的家规,虽然没有具体成文,却逐渐形成了我家今日之家风。家风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要正家风,就要先立家规。现在我已经长大,我也该将自己对于家风的思考,说与母亲听,未来也说与后辈听,共同维持家庭和睦、共同促进家庭发展,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
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天下的基础是国家,国家的基础是家庭,家庭的基础是人。所以,天下太平,就必须国家有道、政治清明;国家繁荣,就必须家庭和睦、懋德务实;家庭富强,就必须靠每个成员的努力,发扬传统美德、重视家风建设。
“国家”一词,不就说明了国与家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吗?
所以,欲立家风,先立家规;欲正国风,先正家风。
写于2017.5.18,福建泉州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