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怕,他们也怕,只不过,你可以用各种方式让他们绝对看不出来……
所谓的“超常的应急反应”其实是可以提前通过各种假想和预演提前反复练习的…….
于是,面对非议的时候,
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去辩解,而是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强。
再反过来,面对非议你居然需要辩解的这个事实,从另外一个侧面会暴露另外一个事实:你就是不够强。
其实很容易理解那种受不了非议的心情:
不在意吧,好像影响还很大;
在意吧,又好像并没上升到法律保护层面,所以常常也没什么办法;
觉得人家品德不好吧,可品德不佳的事实好像也并不影响那些人继续生活,而自己倒是三观尽毁;
到最后常常痛恨自己不聪明,想不出怎么才能做出那么低劣的事情而又不被发现 —— 全然忘了自己竟然正在努力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讨论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
争论的目标是为了彻底说服对方;
一旦归结到这里,就反应过来了,争论是完全无用的,因为其实很难达到效果;讨论才是有意义的 —— 自己的进步才最重要,不是吗?
在选择伴侣的时候,貌似绝大多数人并不关心那最核心、最重要的“操作系统”,而是只关心其它的方面 —— 他们误以为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症结所在。比如,“门当户对”,其实就可能是为了找到“合适的、可兼容的操作系统”,只不过,这种方法论,不直接,不本质,也不够朴素,所以总是出现各种差错,酿成各种悲剧。
+
在我看来,一切的鸡毛蒜皮喋喋不休,都发生在低级的、协议混乱的操作系统之间。有时高级的操作系统,可能会不小心与低级的操作系统“吵”起来,最终一定是高级的那个吃亏……不信你也仔细观察一下,你最终会得到一模一样的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的进步,我在选择朋友方面越来越挑剔,理由也很简单明了: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必须认真选择值得花时间的人,否则不划算。于是,我有了几个简单的标准,作为我甄别朋友的方法论:
一技之长
追求进步
真诚热情
这种看似简单的标准,作用却是神奇的。没有多久,你就好像“凭空”多了一只眼睛一样,在一大群人中,你甚至可以瞬间直接锚定那个可能是符合标准的人。再后来,我又多了一个标准:
所谓的大牛,就是那些有能力构建自己的世界的人。
这些人的特点是,由于他们已经强大到一定的程度,于是自然而然地更多关注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外部的世界。于是,当你坐在他的对面,你总会感觉他的目光常常穿透你…… 这不是错觉,这大抵上是因为他的目光焦点并不在你的身上,而是更远的地方 —— 你和你的周遭,对他来说是外界……
这世上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战友的 —— 甚至他们连真正的朋友都没有。没有朋友的人,是不会幸福的,因为他与这个世界没有真实有效的连接,有了好东西,没地方去分享,也没有人跟他分享什么……进而,没有战友的人呢,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因为一切的追求,最终都是战斗啊!
除了自身成长之外,我觉得“寻找战友”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务,因为我们都是有追求有梦想要去实现的人啊,我们都是为了追求和梦想必定要去战斗的人啊!
不能做朋友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战友的。所以,有潜力可以成为战友的人,和有潜力能作为朋友的人是一样的,需要起码三个特征:
一技之长
追求进步
真诚热情
连一技之长都没有的人,是没有战斗力的,当“战斗”打响的时候,他们相当于手无寸铁,甚至手无缚鸡之力,无用之人。不追求进步的人,不学习的人,甚至舍不得钱买书的人,是不会有更强的战斗力的。不真诚的人,是不可能跟你同甘共苦的,又如何与你出生入死呢?
朋友不会自动变为战友。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或者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朋友才可能转变成战友:
共同目标
并肩战斗
共享成果
找到共同的目标,并且经过沟通,确立共同的目标,这很重要 —— 否则没有战斗,就算有也是各自的战斗。有了共同的目标,才有并肩战斗,才有同甘共苦,才有荣辱与共,才有出生入死,才有共进退……没有共同目标的,不是战友,是狐朋狗友,不是团队,是团伙。
很多的时候,我自觉自己其实是个非常平庸的人,只是因为各种方法论的打磨与坚持,最终显得不那么平庸而已。比如,演讲这事儿,我很早学会,这很好。但小毛病无数:长相身高就不提了罢,虽然它们都直接影响所谓肢体语言的完美;声音也不足够悦耳,语音腔调都没有专业训练;口头禅也不太讨人喜欢(“你懂我的意思吧?”之类的);还有无数自己早就知道却尚未有时间精力修正的问题和毛病…… 但最初的时候,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不是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我要有足够好的内容。在讲演的时候,什么是足够好的内容?
+
我有没有向听众传递他们之前未知的信息?(已知 vs. 未知)
我有没有向听众传递他们之前未重视的信息?(次要 vs. 重要)
我有没有向听众传递理解足够简单应用足够容易的方法论?(简单 vs. 复杂)
这些年来,我脑子里有太多“不一样”的观念:
时间就是不可管理的,管理时间的意愿和炼丹求长生没啥太大区别……
与其控制情绪,不如继续求知,学识才决定人的品行和生活的品质……
外语发音不好,甚至说不流利又怎样?我使用外语的最大用途是阅读……
写作技巧都不重要,践行才是创作呢……我就这样把自己活成了行为艺术家……
想要学什么,我就去教什么,反正我学得快,至少比大多数人的学习经验更多一些,学习时间更长一些……
谁说不能同时做好几件事情?我跑步的时候还听音乐呢,我走路的时候还听电子书呢,我甚至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同时看电影呢!DOS 就是理解不了 Unix 罢?
法定假日是限制企业的,不是限制我个人的,谁说过年之外我就不能回家看望父母了?
有时候效率并不重要,长期努力更重要,音乐认知上我有过脑受损,但三十年过去了,不也恢复了不少吗?
甚至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人在网上威胁我的人身安全。我老婆问我,这是不是很麻烦?我说,不麻烦,那是他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在网上过过嘴瘾,打打嘴炮,真的跟我没关系。若是他亲自找上来,那时候才是我的问题。可我也是锻炼的人,到时候,对方可能会发现那还是他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要想办法认识很多真正拥有高效率的操作系统的人。长期以来,我发现外界的定义都是没用的,学历、身份、地位等各种标签,都是除了迷惑他人之外完全没用的东西。到最后,只有一种方式有用:
交流
可能是坐下来喝茶,也可能是读对方的文字,更可能是长期观察。甄别出那些有属于自己的高效操作系统的人,甄别出那些愿意打磨自己的操作系统的人,遇到了,必须 马上连接。
通过恰当的统筹,让自己多开几个进程,齐头并进地去做一些事情,永远是提高效率的基本手段
好了,回顾一下,创造惊喜的方法论,有这么七个:
你必须相信你自己会有好运的
尽量不做可能倒霉的事情
保持开放
持续学习
创造更多的连接
保留适当的随机
多管齐下,齐头并进
其实,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无非是在说这么几件事儿: 逻辑很重要、概率学很重要、统筹学很重要 —— 这些明明原本就是应该在学校里就搞定的事情,却基于种种原因,被绝大多数人忽视了、误解了、稀里糊涂地放弃了而已。